在研究現場,AI 不該是幫你代工,而該是你腦中的「辯論教練」。
你真正要練的,不是怎麼問 ChatGPT、不是怎麼叫 Claude 寫段落,
而是怎麼讓 AI 不斷幫你把自己寫出來的內容撕裂、重組、升級。▋AI當產生器,你變得越來越懶
你可能也試過:寫不出來,就開個新對話框叫 AI 幫你寫。
短期看起來有產出,長期卻讓你越來越不會想、越寫越空泛。
研究寫作的本質,是「思考的紀錄」。
而不是複製一段從語言模型中撈出來的漂亮句子。
AI產生器只會讓你短時間「看起來像有做事」,
但真正做事,是你親手釘下那些句子的鋼筋。
▋AI當質疑者,你會越來越精準
寫出一個段落後,你應該對 AI 下 prompt:
「請指出這段話中假設不足、概念模糊、邏輯跳躍之處」。
當你每天都這樣練,
你的大腦會開始模仿這種「批判性閱讀」的節奏,
最終你會變成自己最好的 reviewer。
而這種能力,是你未來發 paper、寫 proposal、改學生作業時的關鍵。
▋用AI修煉你的思辨力,而不是偷懶的合理藉口
真正會用 AI 的碩博士生,不是輸入問題、期待解答,
而是反覆用 AI「試探」自己的想法夠不夠強壯。
研究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強韌的論點、邏輯的自信、與自我檢討的工具。
讓 AI 成為你對話的 sparring partner,
而不是你偷工減料的產線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