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恭喜你,跨進了學術訓練的下一階段。
但老實說,碩士生活不全然是喜悅,很快你會感受到幾種極真實的焦慮感。
先劇透給你,讓你心裡有個底,也讓你知道:不是只有你會這樣。▋從覺得自己是「即將跳起的巨人」到「原來小丑是我」
剛上研究所時,你會覺得世界打開了。
老師上課講的概念好像都懂,寫報告也還應付得來,
心中甚至覺得自己只是還沒被看見的天才。
然後第一份作業被退回,第一次meeting被教授問倒,第一次文獻看不懂三頁就頭痛。
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
別擔心,這不是退步,是你正式啟動了「學術認知更新」的過程。
▋過退選截止日才發現選的課與研究方向的相關性太模糊
選課時你可能會想:「這門課好像很熱門欸」、「這位老師我有興趣」,
但進入課堂、讀完幾週paper後,
你發現這門課的知識無法轉化為你想做的題目。
這種「唸完才知道唸錯了」的經驗,會帶來不小的挫折。
但這是你建立「研究敏感度」的重要練習:
你要開始學會,為自己研究的需要去「挑」資源、而不是被動「吸」資源。
▋你會發現「獨立思考」的門檻比你想的還高
老師會說:「你要自己找研究問題」、「要發展自己的論點」。
你點頭,但心裡疑惑:「怎麼叫做好的研究問題?怎麼知道這值得研究?」
結果發現,讀了10篇paper還是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因為碩士訓練的殘酷現實就是:
沒有人會幫你下決定,但所有結果你都得負責。
獨立思考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你「準備好沒」。
唯一的辦法,就是開始做、開始寫、開始提出問題。
—
面對這些焦慮最好的策略,就是別急著證明自己,
而是養成穩定學習的節奏、常常寫點東西整理想法,
然後你會發現——
焦慮不會消失,但你會變得越來越能跟它和平共處,甚至從中挖出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