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這個部落格成立以來,我已觀賞過數部探討性侵受害者議題的電影,各自透過不同敘事技巧揭示人性創傷。然而,Eva Victor 自編自導的長片處女作《Sorry, Baby》,則以截然不同的角度出發,將焦點從傷口本身,轉移到如何活出療癒之後的自己。
Victor 在片中親自飾演主角 Agnes,她用這個角色與劇本挑戰社會刻板觀念:受害者不等於脆弱,也能再次擁抱生命的喜悅。
打破線性敘事:用回憶拼湊真相
電影開場並未直接交代過往創傷,而是從 Agnes 與舊識 Lydie 的重逢開始,透過她們之間看似輕鬆的互動,埋藏多層意涵。Lydie 的一句「你不會做傻事吧?」成為暗示轉折的伏筆。觀眾逐漸意識到,Agnes 曾在大學時期遭教授性侵,而這段經歷至今仍影響著她的生活方式與情緒反應。這部作品不選擇放大創傷本身,而是專注於主角如何重建生活。Lydie 作為朋友的存在,成為情感支柱的象徵。而 Agnes 的日常,也幾乎未出現崩潰邊緣的戲碼,導演反而用溫柔筆觸,呈現創傷後的堅韌與再生。
喜劇元素中的鋒利批判:輕聲細語卻句句直指人心
與其製造情緒洪流,《Sorry, Baby》選擇加入幽默與自嘲元素,讓觀眾能在放鬆的氛圍中,細細咀嚼深刻議題。當 Agnes 接受醫療檢查時,Lydie 對醫生提出的尖銳提問,讓整個場景既荒誕又深刻,反映出制度對創傷者的冷漠與僵化。
而電影中亦不乏對司法系統的質疑與辯證:為何性侵案件必須仰賴證人?受害者是否能成為公正審理類似案件的人?導演選擇不給出簡單結論,而是以開放式敘事讓觀眾自行思考。Victor 甚至在角色立場上展現罕見的克制,她不急於譴責加害者,而是強調對自己生活的重新掌控更為重要。
性的描寫不再羞赧,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本片對性的處理方式既坦率又自然,遠離對暴力畫面的依賴,卻讓觀眾強烈感受到 Agnes 當下的恐懼與不安。這種節制反而讓情感張力更為真實,也提醒我們:呈現創傷,不需要以畫面震撼為代價。
另一方面,Agnes 與 Lydie 對於性的對話輕鬆不做作,語言真實無修飾,傳遞一種成熟的性自主觀。而後段中 Agnes 的性行為場景雖然直接,卻毫無低俗之感——因為這些場面是角色自我認同的延伸,不再是脆弱的象徵,而是主體性與選擇權的展現。
微觀視角下的療癒旅程:從生活細節中重建自己
Victor 的導演手法強調觀察與細節。Agnes 的每一個眼神、肢體語言乃至日常習慣的微小變化,都被攝影機溫柔捕捉。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性侵的電影,不如說是關於「活下去」的電影——主角透過養貓、教學、與人互動等行動,一點一滴地找回內在秩序。
而配樂與整體影像語言也極為節制,從不刻意放大悲傷情緒,反而透過簡潔、平靜的節奏,讓觀眾真正進入 Agnes 的心境轉變。
結語:從控訴到釋懷,電影讓受傷的聲音不再孤單
《Sorry, Baby》之所以動人,不在於它重現了多殘酷的創傷,而在於它描繪了一位女性如何與自己的過去和解,並重新定義「幸福」的樣貌。Eva Victor 為 Agnes 賦予一種真實而不誇飾的生命力——她不再是被定義的受害者,而是一位仍在學習愛自己、活出自我的人。
這部電影也向觀眾拋出溫柔卻重要的命題:陪伴與理解,永遠比憐憫更有力量。創傷也許不會完全消失,但生活仍值得繼續,而我們都有再次選擇快樂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