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不是口號,是選擇》
早晨出門時,天空像洩了憤的臉,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傾瀉而下。
我握著方向盤,驅車前往公司,在幾乎看不清前方的雨幕中穿行。
每一下疾風拍打著車窗,心跳也跟著一緊,車身被風雨推得搖搖晃晃。
不誇張,那種感覺像是整個人都要被吹離了軌道。
就在那樣驚險的片刻,我心裡突然冒出一句話:
「如果我不用上班,是不是就不用這樣冒險?」
這句話來得安靜卻銳利。
不是在抱怨工作,而是一種微微刺痛的自問—— 原來我們的人生,有時候真的很不由自主。
就像被這場暴雨驅趕著,即使害怕、疲憊,還是得咬牙踩著油門,向前開。
有時候聽到「做自己」這三個字,會覺得有點虛。
它聽起來自由、瀟灑,但現實中卻模糊又難以捉摸。
尤其長大以後,每一個選擇背後,牽動的都是責任。
「做自己」彷彿變成一種奢侈,一種有條件才能享有的特權。
曾經我也以為,做自己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樣就怎樣;
說話不經修飾,情緒不假掩飾。
但後來才發現,當你要照顧家人、在工作中負責任、扮演不同角色—— 這句話就開始變得沉重起來。
我一直是一個看起來很穩重的人。
給人的印象是「穩定」、「可靠」、「上手快」。
在新環境裡,我常常比別人更早進入狀況,也總是讓人以為我已經融入了。
但只有我知道,在那個過程裡,我有多少次在夜裡懷疑自己,
一遍又一遍地推演每個選項,默默問自己: 「這樣真的可以嗎?」
「做自己」,有時候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壓抑。
因為我明白,有些場合,並不是所有的「自己」都能被接受。
在職場裡,我是穩定的夥伴;
在家庭裡,我是背負責任的姑姑與女兒;
但在沒有人看的角落裡,我也曾只是個累到快撐不下去、只想靜靜躲起來的普通人。
我不確定這樣算不算「做自己」。
但我知道,我一直在努力, 努力在每一個角色之間找到縫隙,讓那個真正的我,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能偷偷透出來。
有時候,看著門外搖晃的樹葉,我會想起這件事。
天空總是變來變去,但我們從不懷疑那就是它的樣子。
也許,「做自己」不是為了對抗這個世界,
而是——即便身處各種框架裡,依然願意留下一塊空地, 不討好、不隱藏、不必完美。
做自己,不是一句口號。
是每天醒來後,依然願意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走下去。
不是張揚地宣告,而是一種安靜卻堅定的選擇。
我們不一定能一直做自己,但願能在責任與角色之間,為真實的自己,留一點溫柔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