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討厭的力量」在社群網路時代,往往是左右選舉投票結果的最後關鍵。在臺灣、在歐美國家,都清楚呈現這面貌。
專業名詞叫做「負面黨性」(negative partisanship)。這又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談,一個是「主要政黨支持者間的彼此討厭越來越強烈」,一個是「自認中間、游離的選民,大部分是以討不討厭來決定投給誰」。
現在,點燃政治熱情的,是對敵對政黨的厭惡。政治中的最強烈情感不是「愛」,而是「恨」。反對,往往比「支持」更能團結人心。比如說,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的投票,是因為「討厭某個人」。「討厭的力量」有時更容易針對執政者。比如美國2020年大選,有 18% 的川普支持者表示他們是「反拜登而投給川普」;但在拜登的支持者中,將近 40% 表示他們是「反川普而投給拜登」。
也有專家認為,其實沒有「搖擺選民」,在政黨對決時,選民心裡會有長期經驗累積的偏好,但不見得會有動力出來投票。選舉經驗讓政治人物發現,透過煽動對敵對政黨的反感才能讓自己陣營的投票率增加,溫和地闡述政見在最後關頭沒有任何用處。
在社群網站的世界裡,帶有憤怒或厭惡等負面情緒的內容更容易被轉發分享。所以政治人物與支持者,也就更喜歡散發會讓人討厭政治對手的訊息。而政黨支持者對敵對政黨政治人物的厭惡,也就越來越強烈。
2020年《Science》期刊一篇集結15位學者的文章認為:「社群網站在政治論述中扮演了影響力巨大的角色,加劇了政治上的宗派對立。」
近年來的一些心理學研究則發現,誘發「不要讓某個討厭的人當選」的情緒,可以增加去投票的動力。
到了2022年,有62%共和黨人,和54%民主黨人對另一政黨的觀感「極為負面」,比五年前高很多,遠高於幾十年前的低於25%。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調查指出,認為另一黨政策「危害國家」,是美國選民認同自身政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討厭的氣氛下,美國人對兩大黨都反感的比例也達到27%,比1990年代的6%大幅攀升。
2024年的研究發現,「討厭某某黨」已經普遍成為某種身分認同。在臺灣,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人會說「我沒有很支持民進黨,但我就是討厭國民黨」、「我根本不支持國民黨,但我就是討厭民進黨」。有時這並不是作態,而是「討厭的力量」決定了支持誰。
2024年《經濟學人》的專文分析全球數據後警告:負面黨派情緒正在西方蔓延,讓公共治理變成你死我活的鬥爭。許多媒體報導也強調,這種撕裂讓民主制度難以正常運轉。在普遍將對手視為仇敵的氛圍下,妥協共識難以達成。
在社群網站時代,我們越來越沒有耐心做政策討論,網路上充滿討厭的情緒,而這些最終又決定了多數選民的投票抉擇。這是令人苦澀的現實,也是美式民主社會最大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