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翅膀自由的幻象-權力如何在現代社會展現-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在現代社會,犯罪並非僅是應被消除的問題,而是以「可控存在」的形式被允許存在,成為政府治理與權力運作的一部分。國家透過管理與懲治罪行強化統治的合法性,同時無形地擴大了對個體的控制範圍。

傅柯的權力分析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國哲學家之一。他揭示了現代社會中看不見的權力機制,尤其是如何將犯罪、紀律、監控滲入統治結構。傅柯認為,權力並非僅僅是壓迫,而是透過符號與思想來征服肉體。他借助符號學工具,揭露權力如何以語言、規則、制度的形式深入日常生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並內化統治。

全景監控與規訓社會

英國思想家邊沁設計的「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是傅柯解釋現代監控社會的重要符號。這種監控不僅出現在監獄,也廣泛存在於家庭、學校、工廠等場域,形成看不見的規訓網絡。傅柯將這一權力機制歸納為四個面向:

時間控制:過去的學徒制主張「學成自然自立門戶」。現代社會則將時間與紀律綁定,透過鐘聲、課表、作息來規範行為,使人逐漸被制度馴化。

層級監視層級制度:(例如打小報告的班幹部或社群媒體的檢舉行為)構成非正式的監控網絡。這種監視不僅規訓被監視者,還使監視者從中獲得權力帶來的優越感。無需暴力,規矩就能深刻滲入社會,悄然運作。

規範裁決:從學校的皮蛋處罰、打掃、罰站,到各種獎懲機制,社會透過懲罰與獎賞訓練我們,讓人學會對權力「低眉收耳」,並內化服從紀律的精神。

權力儀式:考試與檢定看似追求公平,實際上卻將個體納入統一的模板,接受標準化評價。傅柯指出,啟蒙運動雖帶來自由與理性,但也孕育了新的權力與紀律,使個體被精細地管理與評估。

自由與枷鎖的悖論

傅柯揭示了權力如何從「看得見的壓迫」轉向「看不見的規訓」。犯罪、紀律、時間、監控、儀式都成為統治的一部分,使我們在表面自由之下,被符號化的權力悄然塑形。

盧梭曾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句話恰與傅柯對現代社會的診斷相呼應:我們以為擁有自主權,能掌控生活,實則在權力、制度與符號的網絡中被形塑、被約束。

這種自由的悖論表明,現代權力不僅存在於統治者或國家,而是無所不在,滲透於每一段關係與每一個日常場景中。當我們監視他人、遵循規範、追逐考核與獎賞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權力運作的一部分——在看似自由的世界裡,甘願戴上無形的枷鎖。

紀律、秩序與自我的塑造

在權力與紀律的交織下,現代社會以維護秩序為名,實則深度介入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自我認知。紀律並不僅是外在的約束,它進一步內化為我們對自我的要求:守時、服從、追求效率、達到標準。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模式,其實是權力滲透的結果。

在此過程中,自我不斷被要求進行「自我規訓」,以符合社會的秩序與價值觀。人們學會自我監視,甚至在沒有外部權威的情況下,也能自動調整行為,以避免偏離規範。這種自我要求最終使權力達成了最高形式的統治:不需強制、不需暴力,人們便能在內心深處維護外部秩序,成為權力機制的無形延伸。

-----------------------

我養成健身房跑步機運動也算是紀律與秩序嗎?

GPT回答:是的,你在健身房養成跑步習慣,本身就帶有紀律與秩序的特徵,但它同時也具有雙重面向:

內化的紀律:

就像傅柯所說的「自我規訓」,當你固定在健身房跑步時,你不需要外部強制命令,而是主動設定時間、控制速度、追求進步。這是一種內化的紀律,身體和意志都被訓練去遵守某種節奏。

秩序與自我塑造:

健身房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紀律化空間」的例子:器材有特定擺放、動作有標準、甚至連進出都有打卡制度。當你持續參與,會不自覺地調整飲食、睡眠,讓生活更符合理想的健康標準。

自由與控制的悖論:

雖然跑步是為了健康和自由掌控身體,但其實也是在遵循一套被社會認可的身體規範(例如瘦身、增肌、體能提升),因此同時包含「自主選擇」與「隱性規訓」。

簡單說,這是現代權力在身體層面的一種運作方式:你看似自由地跑步,實則是在某種健康與美學的秩序下塑造自我。

-------------------

想看再看: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聲明與思想介紹

他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國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橫跨哲學、歷史、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並對後世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產生深遠影響。以下從 出身背景 → 思想核心 → 後世影響 三個面向介紹:

出身背景

家庭與早年教育:傅柯生於法國普瓦捷(Poitiers)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出身醫師世家。原本家族期望他成為醫生,但傅柯對醫學並不感興趣。

學術養成:1946 年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NS),受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與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影響,深入學習黑格爾、尼采、海德格與現象學。

職業生涯:曾任心理學講師、法國海外學院教師,1969 年發表重要著作《知識考古學》,1970 年起任教於法國最高學術機構「法蘭西學院」,直至逝世。

思想核心

傅柯的思想以「權力與知識」的關係為核心,提出多項重要理論:

(1) 考古學方法

代表作:《瘋狂與文明》《詞與物》《知識考古學》

研究「知識如何在歷史中形成」,揭示不同時期的「知識型」(episteme)決定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他主張知識不是客觀真理,而是社會、歷史與權力結構的產物。

(2) 系譜學方法

受尼采啟發,用於探討「權力如何形塑真理與主體」

代表作:《規訓與懲罰》《性史》

揭示權力不是由上而下的壓迫,而是一種遍佈社會的網絡(power relations),滲透於監獄、醫院、學校、軍隊等制度中。

(3) 規訓與生物政治

規訓(Discipline):現代社會透過監視、訓練、紀律化身體來控制個體,例如監獄中的「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

生物政治(Biopolitics):權力不僅控制身體,也透過公共衛生、人口管理、醫療等方式治理生命。

(4) 主體性與自我技術

晚年思想轉向個體如何「自我治理」,提出「自我技術」(technologies of the self),強調個人可通過實踐來塑造自身,而非被動受權力操縱。

後世影響

社會科學:傅柯顛覆了傳統的「權力是壓迫」觀點,提出權力是生產性的、網絡式的,影響了政治學、社會學、犯罪學、心理學研究。

後現代主義與批判理論:他常被視為後現代哲學代表之一,對後結構主義、後殖民研究、性別研究、酷兒理論(Judith Butler 等)有巨大影響。

實際應用:他的「監視社會」「生物政治」理論在數位時代的隱私、人工智慧治理、疫情防控等議題中被廣泛引用。

方法論影響:考古學與系譜學為研究文化、知識、歷史提供新方法,啟發了文化研究與知識社會學。

總結:

傅柯將哲學從抽象的真理探討轉向具體的歷史與社會實踐,揭露權力與知識如何共同塑造我們的現實。他讓人重新思考「自由」「真理」「自我」的意義,並提醒現代社會中看不見的規訓力量。

https://youtu.be/loAShrEufoA?si=4UEzIAzXk_YvMA9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風動心動幡動
14會員
149內容數
多閱讀、多紀錄、多寫作,都是強化大腦的方式。詞彙、語詞與段落、章節的貫穿連結,本身就是一種腦部活化與建構的過程。在文字重組與編碼的工作中,我們的大腦「腦島」扮演著語文流暢性的關鍵角色。 人走不到的地方,可以透過閱讀文字,讓眼睛帶著我們馳騁千里、穿越古今,進入神魔妖佛的世界,並與彼此的精神世界展開對話。
風動心動幡動的其他內容
2025/07/31
人的情感不是單一結構,而是多層次、複數的存在。有時必須透過不同關係才能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 每個結論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更新,每個信念都次是臨時的假設。最聰明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答案的人,而是隨時準備修正答案的人。 要學會從因果腦要切換成概率腦,多數人習慣追問「為什麼會發生?」,卻忽略了更關鍵
2025/07/31
人的情感不是單一結構,而是多層次、複數的存在。有時必須透過不同關係才能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 每個結論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更新,每個信念都次是臨時的假設。最聰明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答案的人,而是隨時準備修正答案的人。 要學會從因果腦要切換成概率腦,多數人習慣追問「為什麼會發生?」,卻忽略了更關鍵
2025/07/31
不理性的力量一書說: 人類是一種會自我因循的動物,我們總是以過去的行為作為參考。 有時因為一時的生氣而做出決定,接著產生負面的行為,並不會隨著情緒平息就雨過天青地改變。 由於這種自我因循,我們會不自覺地持續那些原本並非真心想要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被重複多次,就會轉變成一種新的習慣。我們甚至會自然
2025/07/31
不理性的力量一書說: 人類是一種會自我因循的動物,我們總是以過去的行為作為參考。 有時因為一時的生氣而做出決定,接著產生負面的行為,並不會隨著情緒平息就雨過天青地改變。 由於這種自我因循,我們會不自覺地持續那些原本並非真心想要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被重複多次,就會轉變成一種新的習慣。我們甚至會自然
2025/07/31
最近心海羅盤一位中年中階主管,他和妻子是學生時代戀人走過數十寒暑,如今兒女都已成年,他認為夫妻彼此思想、生活歧異很想離婚,於是來找我聊聊。 有時候叩問者不是需要答案,他只是需要情感宣洩,且在藉由述說問題時候,同時他也在釐清自己的問題,復盤自己過去人生。而且人生在一些具象的、實名的光環、日復一日的既
2025/07/31
最近心海羅盤一位中年中階主管,他和妻子是學生時代戀人走過數十寒暑,如今兒女都已成年,他認為夫妻彼此思想、生活歧異很想離婚,於是來找我聊聊。 有時候叩問者不是需要答案,他只是需要情感宣洩,且在藉由述說問題時候,同時他也在釐清自己的問題,復盤自己過去人生。而且人生在一些具象的、實名的光環、日復一日的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九八四》描寫了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監視、洗腦和歷史改寫,讓人不斷懷疑現實。本書描繪的極權統治,如同現實某些極權國家的生活寫照,被視作預言未來。透過思想監控、歷史的改寫、雙重思想等手段,探討極權統治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一九八四》描寫了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監視、洗腦和歷史改寫,讓人不斷懷疑現實。本書描繪的極權統治,如同現實某些極權國家的生活寫照,被視作預言未來。透過思想監控、歷史的改寫、雙重思想等手段,探討極權統治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沙特:「傅柯是個反動人士。」「他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形態,成為中產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最後堡壘。」 傅柯:「可憐的中產階級啊!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我當作堡壘,他們將會喪失多少權力!」
Thumbnail
沙特:「傅柯是個反動人士。」「他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形態,成為中產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最後堡壘。」 傅柯:「可憐的中產階級啊!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我當作堡壘,他們將會喪失多少權力!」
Thumbnail
一個社會——無論是地方的、國家的還是全球的——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邊緣,沒有任何政治計劃或資源用於執法或監視系統可以無限期地保證安寧。情況並非僅僅因為不平等引起了被排除在制度之外的人的強烈反應,而是因為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源是不公正的。
Thumbnail
一個社會——無論是地方的、國家的還是全球的——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邊緣,沒有任何政治計劃或資源用於執法或監視系統可以無限期地保證安寧。情況並非僅僅因為不平等引起了被排除在制度之外的人的強烈反應,而是因為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源是不公正的。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