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的妖佛神魔-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人的情感不是單一結構,而是多層次、複數的存在。有時必須透過不同關係才能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

每個結論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更新,每個信念都次是臨時的假設。最聰明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答案的人,而是隨時準備修正答案的人。

要學會從因果腦要切換成概率腦,多數人習慣追問「為什麼會發生?」,卻忽略了更關鍵的問題:「它發生的概率是多少?」

讓你的心智系統像期權一樣設計,抗打擊、愛混亂、不怕黑天鵝,的能力。不要再迷信線性的成功路徑或一步登天的完美劇本。

生活中的每次偶然,都是對「必然」的嘲笑;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混沌中尋找秩序的幻影,但也正因為無法確定,才有了選擇的意義。

尼采說:「你不是在尋找真理,你是在尋找不會讓你崩潰的信仰。」但如果你自己認知夠強大你就不需要信仰,而是會問還有別的可能嗎?

人要有懷疑的勇氣,有時候不要太羨慕他人的光芒,而是要問這是不是濾淨?元認知的敏感度,才是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最強後盾。

卡爾•榮格說:「時間是生命的貨幣,誰能掌控自己的時間,誰就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沒有選擇的壓力,而在於能主動排序,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康德曾說:「自由的靈魂不需要喧囂的證明。」

如果都無法做到,可以給內核做價值排序,是人生戰略的開端。當我們能以歷史檢驗為標準,兼顧長期和全域的正確,就能在時代的波動中保持穩健。

........

最後碧樹西風達人說:

這些道理都很簡單,就像人們沒吃飽的時候想吃飽,吃太飽了之後呢就喜歡聚在廟裡許願。

之後呢,人們就喜歡聚在廟裡許願。人們許的是願望嗎?不是,其實許的是爽文,只不過這種左擁右抱富甲天下的爽文,最後都被個別方丈替香客們給實現。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神仙都是妖怪變的,你沒當過妖,你做不了神仙的。你當自己是如來二弟子投胎或者是東華帝君轉世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風動心動幡動
14會員
127內容數
多閱讀、多紀錄、多寫作,都是強化大腦的方式。詞彙、語詞與段落、章節的貫穿連結,本身就是一種腦部活化與建構的過程。在文字重組與編碼的工作中,我們的大腦「腦島」扮演著語文流暢性的關鍵角色。 人走不到的地方,可以透過閱讀文字,讓眼睛帶著我們馳騁千里、穿越古今,進入神魔妖佛的世界,並與彼此的精神世界展開對話。
風動心動幡動的其他內容
2025/07/31
不理性的力量一書說: 人類是一種會自我因循的動物,我們總是以過去的行為作為參考。 有時因為一時的生氣而做出決定,接著產生負面的行為,並不會隨著情緒平息就雨過天青地改變。 由於這種自我因循,我們會不自覺地持續那些原本並非真心想要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被重複多次,就會轉變成一種新的習慣。我們甚至會自然
2025/07/31
不理性的力量一書說: 人類是一種會自我因循的動物,我們總是以過去的行為作為參考。 有時因為一時的生氣而做出決定,接著產生負面的行為,並不會隨著情緒平息就雨過天青地改變。 由於這種自我因循,我們會不自覺地持續那些原本並非真心想要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被重複多次,就會轉變成一種新的習慣。我們甚至會自然
2025/07/31
最近心海羅盤一位中年中階主管,他和妻子是學生時代戀人走過數十寒暑,如今兒女都已成年,他認為夫妻彼此思想、生活歧異很想離婚,於是來找我聊聊。 有時候叩問者不是需要答案,他只是需要情感宣洩,且在藉由述說問題時候,同時他也在釐清自己的問題,復盤自己過去人生。而且人生在一些具象的、實名的光環、日復一日的既
2025/07/31
最近心海羅盤一位中年中階主管,他和妻子是學生時代戀人走過數十寒暑,如今兒女都已成年,他認為夫妻彼此思想、生活歧異很想離婚,於是來找我聊聊。 有時候叩問者不是需要答案,他只是需要情感宣洩,且在藉由述說問題時候,同時他也在釐清自己的問題,復盤自己過去人生。而且人生在一些具象的、實名的光環、日復一日的既
2025/07/31
最近要從美髮院畢業了。五年了,也覺得差不多玩夠了,剛好考上博士班,覺得大概是命中注定就換一下跑道了。 美髮院是看盡人生百態,無論是誰,人間都不脫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生離死別,而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紅塵人世間。那些人情世故也讓我開竅了人性,讀懂了哲學所要談的意義與存在。從事這個工作,久了就自然
2025/07/31
最近要從美髮院畢業了。五年了,也覺得差不多玩夠了,剛好考上博士班,覺得大概是命中注定就換一下跑道了。 美髮院是看盡人生百態,無論是誰,人間都不脫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生離死別,而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紅塵人世間。那些人情世故也讓我開竅了人性,讀懂了哲學所要談的意義與存在。從事這個工作,久了就自然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觀念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都是從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就像是一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濾鏡。 每當遇到某些情境,大腦會很快去翻找記憶,根據曾經的經驗,給出一套「這是怎麼回事」的詮釋。 但這就是容易讓我們在事情上誤判的關鍵點,這種快速生成的解釋,有時候會和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不太
Thumbnail
觀念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都是從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就像是一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濾鏡。 每當遇到某些情境,大腦會很快去翻找記憶,根據曾經的經驗,給出一套「這是怎麼回事」的詮釋。 但這就是容易讓我們在事情上誤判的關鍵點,這種快速生成的解釋,有時候會和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不太
Thumbnail
我們每天腦中跑出一堆想法,有些是恐懼、有些是別人的聲音。但不是每個念頭都代表真正的自己。認知分化的第二階,就是學會停下來問:「這是我自己想的嗎?還是過去留下來的雜音?」當你能看見這些念頭的來源,就能選擇相信哪個版本的自己,而不是被舊劇本牽著走。
Thumbnail
我們每天腦中跑出一堆想法,有些是恐懼、有些是別人的聲音。但不是每個念頭都代表真正的自己。認知分化的第二階,就是學會停下來問:「這是我自己想的嗎?還是過去留下來的雜音?」當你能看見這些念頭的來源,就能選擇相信哪個版本的自己,而不是被舊劇本牽著走。
Thumbnail
每個人之所以為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成了每個人的自我特色。思考從來不是只有單一面向,在不同的想法撞擊下,可以看到人類在這交錯且極其複雜的選擇之下,或進步、或退步。
Thumbnail
每個人之所以為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成了每個人的自我特色。思考從來不是只有單一面向,在不同的想法撞擊下,可以看到人類在這交錯且極其複雜的選擇之下,或進步、或退步。
Thumbnail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Thumbnail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Thumbnail
#人類的思考,真的很複雜 嗯,因為人類的思考很複雜呀。 想跟你分享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去年我上了劇本課程。 當時,表演老師出了一個很有趣的遊戲-「想/不想遊戲」。 他讓每個人兩兩一組,其中一位負責提問,另外一位負責回答。負責回答者,需要先假設自己是「想」或「不想」回答問題,完成一輪以後,角色互
Thumbnail
#人類的思考,真的很複雜 嗯,因為人類的思考很複雜呀。 想跟你分享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去年我上了劇本課程。 當時,表演老師出了一個很有趣的遊戲-「想/不想遊戲」。 他讓每個人兩兩一組,其中一位負責提問,另外一位負責回答。負責回答者,需要先假設自己是「想」或「不想」回答問題,完成一輪以後,角色互
Thumbnail
自己眼中的「我」,不是我。 別人眼中的「我」,也不是我。 —— 「自己眼中的別人,才是我」 這是一句很妙的話,但仔細想想,其實很有道理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內在的投射 大腦每秒能處理數千億次元的資訊,但我們有意識地感受到的,可能只有其中的 2000 次元左右。換句話說,也就是
Thumbnail
自己眼中的「我」,不是我。 別人眼中的「我」,也不是我。 —— 「自己眼中的別人,才是我」 這是一句很妙的話,但仔細想想,其實很有道理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內在的投射 大腦每秒能處理數千億次元的資訊,但我們有意識地感受到的,可能只有其中的 2000 次元左右。換句話說,也就是
Thumbnail
每個當下決定,受過去體驗而牽絆,每個情緒,受過去經驗而反射 完全依經驗判斷,不一定是最正確決定,但不容易擺脫經驗牽絆 細維察覺自己每個當下反應,才能走出更好不同的格局
Thumbnail
每個當下決定,受過去體驗而牽絆,每個情緒,受過去經驗而反射 完全依經驗判斷,不一定是最正確決定,但不容易擺脫經驗牽絆 細維察覺自己每個當下反應,才能走出更好不同的格局
Thumbnail
持續問"為什麼?" 猶記得剛開始從設計思考的角度轉換到工程領域時,一位資深的心理學教授(我的指導老師有三位)對我說的話,因為我感受到了自己思考的侷限性,我想看見更廣闊的天空,嶄新的世界,因此他對我說了這句話,這句話對我未來的研究、人生道路上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至今依然感謝,讓我對於學習他人的思考模式有
Thumbnail
持續問"為什麼?" 猶記得剛開始從設計思考的角度轉換到工程領域時,一位資深的心理學教授(我的指導老師有三位)對我說的話,因為我感受到了自己思考的侷限性,我想看見更廣闊的天空,嶄新的世界,因此他對我說了這句話,這句話對我未來的研究、人生道路上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至今依然感謝,讓我對於學習他人的思考模式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