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句箴言一如佛陀的智慧,也是《我可能錯了》一書的核心關鍵。
「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所以要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
我們用自身的經驗與認知標準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是我們眼中的、你眼中的世界。我們受限於語言學,在認識論的基礎下,發展成一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在常規世界下的物本質,它以一種穩定的方式前進,但這並不是事物的全貌,我們只看到了我們能看見的,或是我們想看見的型態。
我們的認知受限於我們的知識與生活感知,也存在著我們不理解的其他面向,這些我們無法掌握的可能構成了「我可能錯了」的思想。我們從自身的視角立場對事件本身做出了價值與評斷,我們控制事件的發展,當事件本身不符期待或出了你以為的差錯時,便會極力挽救或懊悔,並思考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我可能錯了》一書並不是從宗教或是教授的方式來告訴你該怎麼做、該如何思考,而是引領我們去尋找「本無」的境界。我們都在「控制」我們生活、我們的生命,而常常忘了要去接受它帶來的感受或恩典。我們只擁抱善與正向的結果,對惡與負面的結果產生排斥。你會問自己到底發生什麼問題才會走到這樣惡的地步,那是你多麼努力與認真付出的辛勞,到底是哪裡錯了。
《我可能錯了》闡述一個「接受」的美德,它企圖告訴我們每件事都還有更多的面向與可能。當我們盡力之後,就去擁抱其結果,不要陷入事件的結果,要放下自己的認知與價值觀。
書中森林僧人「接受」的美德與卡謬的「荒謬」論述有些出入,雖然對其結果都有著對等的接受論說,但卡謬支持的是在過程中的努力與堅持,而森林僧人對這世界的態度則是順應而為。我覺得森林僧人的邏輯模式並不適合現實生活,但不管是「接受」或「荒謬」,它們都是一種生存的美德。挑戰人生的荒謬不是控制,而是企圖做出最大的努力,它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命。
我常失禮的說道理就在自己的內心,端看我們是否夠誠實、夠勇敢的去面對,而不是藉由書本與他人來跟我們說該怎麼做。本書的作者從一個非常年經就相當成功的狀態走入一段森林智者的修練,再把這段時間以來的生命經驗與世人分享,我相信它的本意並非教述,而是分享一段生命的故事。我們也都擁有各自的生命故事,在過往的生命裡,你活成什麼樣子?未來的你想活成什麼樣子?或許《我可能錯了》這書的內容能夠提供你一些作者的生命經驗。
.
最後跟大家分享書裡幾段很有智慧的段落。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感到謙虛。」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我們可以譴責這些行為。但我們不需要對犯下這些行為的人關閉心門。當真正學會將人與他們的行為分開時,就象徵著我們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我並不覺得自己背著一大袋永恆的智慧。幾乎完全相反。我在人生旅途上帶的行囊,比以往更少了。更少的自我,留更多的空間給生命。」
「放下意見,與生命共舞,而不是試圖控制它。」
「跪拜:佛陀對這種儀式的本質非常有智慧與一清二楚。儀式或禮節本身並沒有絕對意義。是人為它們賦予意義的。身為僧人,要為自己的所有作為,賦予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意義。」
「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並非不理性,這個聲音本身就包含理性了。它不會突然出現,可能是你思索許久的聲音。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會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
「此時此刻,我能做點什麼讓自己在這種情境下不要這麼難過?」
「重要的不是努力思索完美的想法,或者向聖人一樣行事,而是明白事物的本來面目。」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