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台灣美味》是落腳臺灣近四十年的日本作者木下諄一的作品,內文有29章短篇,雖然都以食物作為標題,但文體性質比較像是小品散文,是作者透過美食來回顧在台生活的軌跡。
台灣美味一書並不是美食索引,也不是感官筆記,作者以一個日本人的飲食本能來比較、說明台日之間的飲食差異,並誠實的表達自己的喜惡。在自序的部分作者特別強調本書與自己的YT頻道和文章一致的態度就是誠實,不刻意吹捧,以自己的感受為主,對食物與感受做出客觀的評價。這樣誠實的報導與書寫讓他對美食的描述更添幾分真實性,就像文中提到一九八零年代的台式丼飯與日本道地丼飯之間的差異性。雖然作者不喜台式丼飯,但身為一個第一次享用丼飯便是台版的臺灣人來說,那不也才是我們的家鄉味嘛,如同這樣客觀的態度,木下諄一在他的文章中拿捏恰當。
這書會讓我們勾起很多生活上的記憶,會讓人有一種原來大家都有這樣經驗的感嘆。比方說在熬夜工作後去吃一頓不怎麼美味卻無比舒心的早點,流水席上大嬸們打包菜尾的攻防,有著濃厚異國特色的氣派裝潢餐廳,久未造訪卻已熄燈的好吃店鋪,在人聲鼎沸狹小餐館裡忍受著夥計們大聲吆喝的混亂中用餐,諸如此類的場面在我們心裡留下不多不少的感受,恰好填滿彼此的記憶。作者文章裡埋有生活上的哲理,像是在臭豆腐的篇幅裡提到對陌生食物的恐懼,說明了嘗試別人不敢碰觸的事物會有一種優越感,這道理在食物界也是這樣。另外像是在團體中那些極力想要掌握話語權的個性,或在買賣交際上的禮儀,節制飲食與欲望的重要等等。這跟上面描述場面的段落一樣切中人心,一種是外在,一種是內在。
作者在書中也做了不少台日飲食與禮儀上的差異比較,像剛剛說的丼飯,甜食的口味,婚宴的禮儀,與陌生人共餐的經驗等等,讓本書增添了一些實用性。
回想年輕的自己騎著摩托車緩慢地在染著魚肚白的街上前行,霧濕沁涼的空氣每一口都讓精神無比清新,瞬間忘了徹夜未眠勞頓的自己,一心朝著高雄港務局碼頭的蛋餅前進。看這書的同時腦海中會不斷浮現自身的生活經歷,宵夜時段夥計們口角不斷的鹹粥,學生時期最愛的吉野家,市場那家不告而別的鴨肉意麵,麻辣鍋無限加紅的挑戰等等,像是調閱影像般的連結,在閱讀這書的過程中一一浮現。
書寫人生的經歷是輕鬆自然的寫作方向,若其中帶有一些寓意或感受那就會使文章更具魅力,這也是我看木下諄一文字的感觸。近日書寫常常語塞困頓,雖然運用了自動書寫的方式探索,但似乎一直糾結在書寫的目的性與核心價值,而忽略了寫於自然的美好。看完這書我覺得它像是一本誠實的生活指南,在此推薦給大家,相當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