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喜歡的兩本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和納瓦爾寶典,這兩本屬於我會想慢慢細讀、一讀再讀的書,很多人生智慧和策略值得花時間實踐在生活中、反覆驗證。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簡介
本書由李笑來所著,書名一目了然,不過內容卻並非描述快速致富的方法,而是強調「積累才是王道」,以邏輯思維和親身經歷為基礎,引導讀者反思關於「財富自由」的真實意義與實踐方法。全書透過50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讓讀者從思維與心智層面升級,培養一套適合未來的價值觀與行動途徑,不再被當下所侷限,進而一步步走向財務自由。這本書和納瓦爾寶典不約而同地提到,不要用時間賺錢,要用「心智」賺錢。
1.成功=「技能」+「運氣」
能夠作成一件事,包含著技能和運氣兩個主要成分,技能也代表著能力、能努力的方面,而運氣則是我們無法掌控的部分。有些事情的運氣成分較多,像投擲硬幣、猜中獎號碼等,而有些事情的能力成分較多,像下棋、打桌球等。
「技能」和「運氣」就像是光譜的兩端,每一件事情都坐落在兩端之間,也就是每一件事情當中,技能和運氣所佔的百分比都是不同的。

假設「技能」在光譜的左端,而「運氣」在右端,那麼在左右兩端,其實是兩個鏡像的世界。在左側的世界用右側的策略,又或是在右側的世界用左側的策略,都是不恰當的。就好像你在右駕的國家卻開左駕,不僅違反交通規則,還有可能讓自己受傷。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分辨這是右側,還是左側的世界,能否自如的在兩個世界穿梭。
p.274
📘個人反思
遇到一個任務、一件事時,先想一想這件事的技能和運氣成分各佔多少。如果是技能成分多者,建議投入時間和專注力,透過累積經驗來磨練技能,以增加利潤。但如果是運氣成分多者,建議嘗試初期著重在風險控管。
此外,個人覺得一件事情的技能和運氣成分佔比也並非固定不變的,像是投資,一開始嘗試的時候或許運氣成分偏大,但是隨著了解的相關知識越多,並且經驗多到你能夠去驗證所學的知識,漸漸的,這件事的運氣成分就降低了一些,等到這件事你能夠掌握的程度到達一定比率,就可以「部分」拿來增加利潤 (但是風險控管依然重要)
我們需要「體驗」來支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因此只思考,沒有行動,也依然是徒勞。作者鼓勵大家理解風險,控管風險,但是放下對於「事情要百分百在掌控內」的執著。
關於「體驗」的重要性,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也曾經提過,當我們作為體驗者,去面對生活、去努力時,免不了會產生挫敗感,而當我們作為觀察者,去給予別人幫助和引導時,或許我們可以避開這些挫折,甚至能夠獲得別人的感激與稱讚,讓自己感覺很不錯,然而,若我們不去真正的體驗人生,只是停留在頭腦、思維層面,也會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感受。
延伸閱讀:
2.從「物理」上接近目標
之前有一個很有名的說法──你大約會等於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的平均,不論是收入、思考方式、習慣等都是,可見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要慎選環境。
我們其實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環境,如果有誰活出了你想要的樣子,或對方身上有你想學習的特質,那麼,可以從「物理上」靠近他開始,即使不一定有機會一對一相處,但是身處於同一個工作場所,一定偶爾會聽到關於他的消息、或是別人對於他的評價,透過觀察這個人所作的事情、所說的話,我們也有機會從中吸收對自己有幫助的思維。而如果目前身邊還沒有你想學習的對象,拿起書來看看,或許能得到啟發。
作者提到自己創辦新生大學的原因──對於學習者和追求進步者來說,僅僅只是互相見到、相互知道對方的存在,就已經有著巨大的價值,因此,找出那個讓你有動力成長,並且樂在其中的地方吧!
p. 258
3.作一個「活在未來」的人
作者鼓勵大家要作一個「活在未來」的人,這對我而言是很新奇的概念,畢竟以前聽到的建議都是「活在當下」,看完作者的論述以後,總算明白了他所謂「活在未來」的意思。
活在未來是指「思維」活在未來,拆解開來如下:
= 你現在對於未來有一個預測
= 即使那個未來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驗證,但你已經相信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 你提前按照這個預測去做選擇、行動和思考
= 時間一點一滴的走,而最終你走到了你預測的地方
而上述流程最關鍵的能力,即預測能力 (類似納瓦爾寶典提到的判斷力),它需要經過不斷吸收知識、實踐,錯誤後重新修正,然後再嘗試。如此周而復始的運作,才能一步步優化而得到。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放下「想百分百掌控」的執著。
作者有這樣一段話:
「活在未來的人更容易遇到貴人,因為別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來」
p.118
📘個人反思
活在未來是為了讓現在的自己願意不斷的積累、前進,然而,人若是一直在操心未來,有時候會忽略了「活在當下」的美妙,美好的風景、食物,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或許,不論是「過去」、「當下」、又或是「未來」,於我們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