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環境快速變遷、大家都在注意什麼東西會變的時候,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卻認為,思考「未來十年什麼事情不會改變」才是更重要的。
確實,我們所處的世界一直在變動,變化速度快到令人應接不暇。
政治層面上,國與國衝突不斷,例如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南海與台海緊張局勢等等。顯示地緣政經濟層面上,可注意到:市場波動加速、新興模式增多、產業週期縮短、貨幣政策波動劇烈、加密貨幣與數位資產興起、共享經濟與平台轉型、企業生命週期縮短等。
環境方面,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上升,全球颱風、熱浪、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頻次增多、強度變大,也更難預測。研究顯示,全球超過80%的物種已出現分布改變現象,如蝴蝶、鳥類向高海拔或極地遷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報告指出,1970-2018年全球野生動物族群量平均下降69%,近十年下降速度較前20年快35%。過去百年海平面已經上升0.1至0.25公尺,科學家們預測未來上升速度將更快,此現象嚴重威脅沿岸生態與人類居住地。
科技層面,創新速度加快,例如僅出現幾年生成式AI呈現爆炸性成長,不到一年內改變寫作、程式設計、教育與創作流程。智慧設備如智能手錶、智能居家、語音助理越來越普及,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電動車與綠能技術進展快速,電動車已快成為交通工具主流選擇。此外,虛擬與擴增實境應用擴展,VR/AR(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技術也已從娛樂延伸至教育、醫療、旅遊等領域,提供人們沉浸式體驗。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劇速轉型」的時代。
許多國際觀察家和思想家都曾探討如何面對與適應這個變動不斷的世界、快速變遷的環境。他們的觀點雖然各有側重,但大致上都強調了以下幾個關鍵的態度與做法:
1. 保持開放與學習的心態。 擁抱不確定性,將變化視為機會而非威脅。擁抱的意思是說,接受變化是常態的事實,將變化視為機會則是一種正向積極的成長型心態。
2. 培養適應能力與韌性。人的天性喜歡穩定,變化總是令人覺得不舒服、甚至不知所措,所以我們需要培養適應力與韌性,這兩種能力是指,面對環境的變化不容易或不會感到痛苦。
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與科技人,對於未知的未來變化充滿焦慮,大多數人都想要及時抓住每一天的變化,並根據變化做出即時的反應。
程世嘉在他所著的書中(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第3章)說,「不變的東西更有價值」。他認為,當這麼多的改變在極短時間內同時發生的時候,想要面面俱到的接招與出招,其實只會讓自己耗盡氣力、迷失方向,徒勞無功。他認為,我們應先把較多時間專注聚焦在有價值的核心事物上。
於是我也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哪些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呢?
宇宙中不變的事物有自然法則、物理化學的基本定律、數學原理或定理、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以及人性基本需求。無論時代如何進程變遷,人類對於愛、歸屬感、安全感、受尊重,與自我實現之渴望,始終不變。或者換句話說,生而為人,基本上就會有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需要人身安全、健康、法律秩序、免於恐懼等安全感與穩定環境)、愛與歸屬需求 (需要親情、友情、愛情、團體接納等社交與情感連結)、尊重需求 (需要自我價值感與他人認可)、自我實現需求(需要發揮潛能、天賦與創造力、實現個人理想等人生終極目標)。
所以,與其擔憂焦慮全球大環境不斷變變變 (我曾經有嚴重的資訊焦慮症,擔憂吸收不了工作上所需的的各式資訊),害怕自己跟不上、學不完、稍不留神就失去競爭力,何不努力培養那些普世有用的能力,例如批判性思考力、問題解決能力、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學習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覺察力、專注力等等。這些普世能力什麼樣環境中都會很有用,是變化不斷的世界中的穩定力量,能幫助你處變不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