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最怕的,不是沒靈感,而是每天打開文件,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前進。
岩田圭弘在《20倍高效工作法》中提出的 3 個觀點,能讓你的研究進度「看得見」,寫作也能進入穩定輸出模式。
▋瀉藥 1:不只目標要數值化,「寫作流程」也要數值化“要以十倍速成長,關鍵在於將『個人工作』數值化;不只是『目標』要數值化,達到目標的『流程(行動)』也都要數值化。”
很多研究生設定的都是「完成論文」這種遙遠的目標,
卻沒有把「每天該做到的行動」轉成能追蹤的數字。
試著這樣操作:
1. 把目標拆成「每天寫 300 字」、「每週完成 2 篇文獻筆記」。
2. 用 Excel 或 Notion 建立「論文儀表板」,每天輸入實際完成量。
3. 讓自己看見「行動→進展」的連結,寫作就不再抽象。
當「寫論文」不再只是心理壓力,而變成數字遊戲,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進入狀態。
▋瀉藥 2:把「不足」當作進步的導航,不是打擊
“數值化是為了將『自己的不足之處』客觀地視覺化,而『不足處』其實就是『成長之源』。”
很多人害怕追蹤進度,因為看到「自己沒達標」會焦慮。
但岩田強調,數值化不是評價好壞,而是讓你找到最該補強的地方。
應用在論文寫作:
• 如果發現「每天字數低」,不是責怪自己,而是問:「是不是卡在資料整理?」
• 如果發現「文獻筆記斷層」,就代表該安排專門的閱讀時段。
「不足」就是你的導航標記,它指引你下一步要調整哪裡。
▋瀉藥 3:讓行動「看得見」,自然會寫得更多、寫得更好
“將『自己的行動』視覺化,藉此提高『行動量』與『行動質』,就能最大化『工作成果』。”
碩博士生很常陷入「好像有努力,但成果卻沒增加」的焦慮。
岩田的解方是:用「視覺化」讓行動有實體感。
你可以:
1. 用白板或便利貼,把每天完成的段落或章節貼上去。
2. 在 Notion 上用進度條追蹤每章完成度,看著進度條慢慢填滿。
3. 對自己設定「完成一小步就打勾」的儀式感,讓大腦感受到成就。
當你看見自己的累積,寫作就不再像黑洞,而是一條能一步步走完的路。
⸻
寫論文不是天賦,是「看得見進步的訓練」。
用這三貼「數值化+視覺化」的瀉藥,你會發現自己不再靠意志力硬撐,而是被明確的進展推著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