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與教授開會,是碩博士生最容易焦慮的時刻。
Matt Beane 在 The Skill Code 中提到的 3 個原則,能讓你把「咪挺」變成成長加速器,而不是壓力來源。
▋課 1:用「科學化訓練法」準備 meeting,而不是臨時抱佛腳“In most cases, those people had professional trainers, who studied the latest science on skill development.”
高效的技能背後,總有一套「系統」在支撐。
咪挺也是一樣,不是每週前一晚熬夜準備就能應付,而是要有長期的練習架構。
可以試著:
1. 建立固定的「研究週報模板」,每週用相同邏輯整理數據、問題、下一步。
2. 在 meeting 前先「模擬問答」,想像教授可能會挑戰哪些地方。
3. 每次開會後立刻記錄「教授最重視的關鍵問題」,累積成自己的決策清單。
用科學化的方法,能讓咪挺不再是隨機應變,而是穩定輸出的過程。
▋課 2:先讓教授知道「你在乎他的回饋」,再談研究細節
“Experts and novices both need good information about each other’s task-related behavior, but also need to know their counterpart cares.”
很多研究生以為,咪挺就是「報告進度+問問題」。
但教授真正想知道的,是:你有沒有聽懂他上次的建議,並且真的採取行動?
下次可以這樣開始:
• 「上週你提醒的變項,我加進去跑了模型,結果真的有顯著差異。」
• 「我試了你上次說的統計方法,發現某些假設需要調整。」
這些短短一句話,不只是匯報進度,而是在傳遞:「我有聽你、也重視你的意見。」
當教授感受到你的「care」,討論才會進入更高層次。
▋課 3:光看師兄姐怎麼開會,永遠學不會「自己的咪挺節奏」
“Watching a movie doesn’t make you an actor.”
很多新進研究生以為,看學長姐怎麼報告就能複製。
但咪挺是一種「現場技能」,需要自己實戰、自己摔跤。
可以用這兩步練習:
1. 小範圍彩排:在 meeting 前先用 5 分鐘對朋友或錄音軟體講一次。
2. 專注抓痛點:開會結束後,不是檢討全部內容,而是找到這次卡住的 1 個環節,下次專門改進。
學咪挺就像學表演,別人能給你範例,但真正的進步來自於「親自上台」。
⸻
這三堂課,能讓每週的咪挺變成成長實驗室。
下一次開會時,試著帶著這三個心法進場,會發現教授的回饋更精準,你的壓力也能慢慢轉換成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