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提醒,不是頂嘴,而是信任。
孩子的那一句「是你晚上不要罵我吧」,不是在抗議什麼,而是在輕輕告訴我:「爸爸,其實我一直都有在聽,只是希望你能更溫柔地對我說。」
那一瞬間,我明白——
我不是在養育一個要「聽話」的孩子,而是在學著成為一個「聽得進去」的大人。

今天早上,我開車送他去學校。
陽光透進車窗,他坐在後座,一如往常安靜地看著窗外。
我轉頭望了他一眼,笑著說:「我們今天也要開開心心的喔。」
那是一句輕鬆的日常問候,也是我每天都會說的話。
他沉默了兩秒,然後小小聲地回我一句——
「是你晚上不要罵我吧。」
那一瞬間,我的心像是被什麼輕輕敲了一下。
他沒有撒嬌,也沒有抗議。
只是很誠實地,把心裡的話說了出來。
我突然想起,昨晚睡前,我的語氣確實有些重了。
他刷牙拖拉、睡前吵鬧、一直說不想睡, 而我太累了,
只想快點讓他安靜下來, 於是話說得快、聲音變大,
臉上也失去了溫柔。
我以為只是小事。
但他記得。
記得我的語氣、記得我的表情、記得我說過的每一句「快點好嗎」。
而他也沒有責怪,只是用一句話提醒我:「爸爸,其實我在意你怎麼對我說話。」
他不是不懂事,他只是還在學。
但我呢?我是不是也該學著,在他還在學的時候,不急著要求他什麼都懂?
我看著前方的路,深深吸了一口氣,輕聲對他說——
「好的,爸爸會修正。會試著調整,不要太急。」
那是一句承諾,也是一種醒悟。
我們常說要教孩子聽話、教孩子穩定、教孩子懂事,
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在提醒我們怎麼變得更溫柔。
我一直以為,我是那個在說話的大人。
但原來,他才是那個讓我學會傾聽的人。
他的那句話,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見了昨天晚上的自己。
那個太想把流程完成的我、那個急著讓他睡著的我、
那個忘了孩子也需要被理解的我。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沒耐心,是太累;
不是不愛,而是太想「趕快完成」,
結果反而讓那份愛,變成一種壓力。
但孩子的提醒,不是控訴,而是信任。
他願意說出這句話,是因為他相信——我聽得懂。
所以我會聽,也會調整。
因為我想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要長大,我也會一起學。
我想成為一個會修正的大人,
一個可以被提醒,也願意被提醒的爸爸。
此為原創作品,請勿任意轉載或抄錄。
如需轉分享,歡迎貼上原文連結,謝謝你溫柔地支持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