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不是我們不說,而是他真的得親自試過一次,才會明白。
當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我們陪在身邊的方式,也在改變。
這幾天,我發現兒子好像進入了一種「非得親自碰一次」的階段。
例如,我明明跟他說:「這鍋子剛煮好,很燙,先不要碰。」
他卻偏要用指尖碰碰鍋子邊緣,然後縮回手喊一聲:「啊,好燙!」
我也曾提醒他:「這個不能玩,會壞掉。」
他卻試圖看看能不能玩一點點、不是真的弄壞,只是「試試看」。
那一刻我突然有點明白——
這不是「不聽話」,而是一種正在發芽的「自主意識」。
他開始想自己判斷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行; 他開始不滿足於我們說的「不可以」
,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親身體會一次那個「不可以」的後果。
這樣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有時是挑戰,甚至會讓人很累、很氣。
因為我們早就知道答案,為什麼他還要浪費力氣走一圈受一次傷?
但如果我們回頭想想自己小時候——
是不是也有過一樣的衝動? 是不是也曾在爸媽說「不要」的時候,
仍偷偷去碰了一下那個「不可以」的世界?
我們曾經也是這樣長大的。
我們的判斷力,是從一次次錯誤中練出來的;
我們的界線感,是從一次次試探中建立的。
所以現在的我,有時會嘆口氣,
有時會小聲念幾句:「我就知道你會這樣。」
但更多時候,我也會在他受了一點點教訓之後,
輕輕地拉著他,說:「有沒有怎樣?好,現在知道了,下次記得。」
然後,我們一起往前走。
他學著面對後果,我學著放下控制。
他慢慢變大,我也慢慢學會——
怎麼當一個陪他練習、陪他跌倒的爸爸。
此為原創作品,請勿任意轉載或抄錄。
如需轉分享,歡迎貼上原文連結,謝謝你溫柔地支持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