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閨蜜們的時候,會回去聽以前一起錄的 Podcast。除了聽到他們的聲音會感到開心外,也達到自我觀察的效果,可謂真・換位思考。
這兩位朋友的成長歷程與我很不同,其中之一是他們獨立的比較早,而我出社會後才第一次搬出去住,在生活上剝離原生家庭。在他們已經談過 7749 次戀愛後,我才開始學習怎麼使用洗衣機。在 Podcast 中,我尷尬的覺得真落後,而朋友理解我這樣的原因,給我鼓勵,說我已經學得很快,我辨識出他們是我這輩子的真姊妹,要好好把他們留在我身邊。
再其中之一是我今年才開始喜歡上看電影,發現電影真是個有趣的東西,朋友聽到我這樣講,輕笑了幾聲說:好喔。我想起他們好幾年前就開始會一個人去電影院享受,說最愛的電影是《發條橘子》,深刻的認識自己,比我還接納自己一些⋯⋯。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電影院是一個有鬼的地方,但不是鬼片裡的鬼,是情緒的殘影。
有些人約會要約在電影院,但一到影廳我的情緒就會被牽著走,變得不像我自己,更像努力消化別人的故事的機器。消毒水的味道刺鼻,前方每個人的 2/5 顆頭好不整齊,我承接不了面前的故事,有時候緊湊的剪輯讓我不知道怎麼呼吸,還硬要放大十倍在我的眼前播放,最重要的是我還是自己買票進來看,how come??窩在約會對象的肩上,謝謝他,我覺得冷覺得累,影廳好黑想回到媽媽的子宮裡。以前我會說自己太弱了,現在會說這是所謂人類圖的情緒中心是空的。
所以電影院是不是真的有鬼,我媽是說肯定有。離逃生出口最近的地方聚陰,前往廁所的路是鬼路,影廳特別冷是因為有好兄弟會跟一起看電影,但有買票他們會讓座。
但與其說怕鬼,我更怕那些把大道理跟感受潑灑到我身上的電影,讓我感覺自己被玩弄。我還害怕自己對於電影的自我投射,因為總是知道那些都不是我的故事,而投射到很類似的故事時,又不喜歡那種被指認的感覺,太彆扭了。這倒很是小萌寵 ChatGPT 形容我的樣子:想被理解,又恐懼被看穿。
而沒想到發現這件事之後,我突然喜歡上看電影了,怎麼會這樣?我也想不透。
但唯一能確認的是,喜歡上看電影跟喜歡上一個人一樣,難以說出一個原因。也許是多年的沉澱也許是化學作用,它有一個契機但契機不是最重要的。我+帥哥=談戀愛,看得出來,喜歡上一個帥哥,帥哥本人不會是唯一的重點。試想,因為一個人喜歡上電影,跟因為一個電影喜歡上一個人,也許都只是生命的片段,它讓方程式跟故事比較好說,不代表能夠說得明白。
喜歡自己恐怕也是。
如果要講一個我突然喜歡上自己的故事,那肯定是有做瑜伽、運動、健康飲食、冥想、寫感恩日記、心理諮商;勇敢說不、讚美自己、精油按摩、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
問題是有些天我毫不遲疑地太愛自己了,有些天又覺得自己跟一部爛電影一樣難以下嚥。
所以我放棄去想喜歡自己的原因,這個故事太難講了,交給厲害的編劇與導演,我僅能去承認那得是人生要經歷好多部電影、好多個吉光片雨、好多個下雨的黏膩;情緒控管失敗、情感控制成功;300 個失眠夜、500 雙新鞋;好朋友、壞朋友;毒雞湯、罷免慧成宮⋯⋯才能夠到達的事情,總之,雖然我說不明白,但你明白嗎?喜歡自己的原因。
我不是天生喜歡自己的人,還得走這一段路,很深刻,很煩。
以前別人問我喜不喜歡看電影,我會說「喜歡呀,但不喜歡電影院」,省略背後的「但我只喜歡看娛樂片因為其他片情緒太滿我 hold 不住」;現在我會說「我喜歡看電影」省略背後的「什麼電影我都願意看了,因為我也允許自己跟著喜怒哀樂」。
像是從「我當然愛這個人生啊,人生多讚」到「我愛著這個世界,無論是好是壞」一樣,聽起來大道理一堆,一堆電影也在講,但不走過一遭就是不懂。也讓我想到 Radiohead 的那首歌——
Dreamers
They never learn
They never learn
Beyon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Of no return
我仍然偏向相信沒有人會天生一直很喜歡自己的,祝福所有曾經做夢的人,不要學習,不要被教導,就站在自己這邊,跟自己同一隊,一直往前走。
--
《山川閃爍,而你剛好在場》
嗨~我是安寂,很高興認識你。
除了是台北通勤上班族,還是代代相傳的夢想家,以為沿途或貧瘠或豐盛,我們不從錯誤中學習, 直至離苦得樂,身處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平常喜歡寫些情緒的隱喻、生活的濾鏡光、和日常裡那些不容易說清楚卻很重要的感受。
如果你也習慣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在數位海裡找一點點安靜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