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新公司任職已經1個月了,在面試的時候HR就有說原則是WFH,工廠還是有安排我的座位,好讓我有個歸屬感。同事人都非常好,既友善又有禮貌,這讓我會很想跟他們一起在同一個空間工作,所以我的上班出勤就變成了50/50的混和型,對我來說彈性很大,需要極高專注處理事情我就會去公司,被會議塞滿的一天我就在家,畢竟我直接負責的主管在英國,團隊成員都分布在全球各個地方,所以我的出缺勤不會是我的工作績效之一,只要對自己和對我主管負責就好。
因為這樣的彈性,我不用打卡,甚至不用去計算一天有沒有工作8小時,我以前在日商的時候就算WFM也要在家打卡上下班,上滿8小時才能打下班卡。
在日商的時候公司強調work life balance,想要強調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感,改掉職場陋習,像是要演個認真工作比主管晚下班的戲、下班前30分鐘才說要開會的壞習慣,讓員工在職場做好做滿8小時就可以下班過自己的生活,或是用彈性上下班讓員工有最多2小時的彈性可用,好似這樣做能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來安排上班時間。
現在在美商工作,組織是跨國團隊,強調目標的產出與責任,上班8小時就完全不是主要的規範要求,可以因為跨時區的會議而調整自己的工作時段與排程,只要求把給你的目標完成並對自己負責。
在日商的工作型態看起來好像有那麼點符合work life balance,但在美商的彈性又更大,這樣有更work life balance嗎?
我覺得像我的工作是偏腦力型,需要創新、發想、設計,坐在電腦前8小時真的會有產出嗎?在日商的時候坐滿8小時之後,我的頭腦還是會不停的思考工作,work life之間完全沒有邊界,坐在電腦前的時間也不全是腦力全速衝刺的狀態,休息放空無產出的狀態是常見的,偶爾還會覺得自己是個薪水小偷。
到現在美商,上班8小時的拘束器拿掉後,我反而創造出了屬於我的work life balance。我可以早上送小孩上學後處理家務事或是去運動,完成後開始工作、開會,到了接小孩放學回家後煮晚餐、幫小孩洗澡陪睡覺,擺平小孩後再繼續處理工作。粗略地看,我的工作日沒有明顯地長時間區塊來區分work & life,與其說是work life balance,更像是work life weaving。
我認為腦力型工作者,如影音創作、圖文創作、行銷、研發等等,當在進行內容創造工作的時候,坐在一個地方上班8小時可能會扼殺創造力,他們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需要去公園散個步,或是沒有壓力地去公司樓下咖啡廳喝杯咖啡看本書,每個腦力工作者恢復腦力並提升靈感的方法不盡相同,當然腦力工作者一定都會進行內容製造的工作,上班8小時的確有效地讓工作與生活劃清界線。
我認為一個組織或是組織的管理者,都應該要開放心胸,去看待腦力工作者真正需要的支持,他們才能持續創造出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