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上班制度:工作效率加倍,員工減少疲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

前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周休三日的好處和必要性,但實際實施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主要是資方這邊,相信有很多考量和疑慮,但其實這個長期對於勞工的產出與效率,有不少的幫助。

但在之前,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嘗試實施,也算是一種過渡期,而且這件事情前幾年很多企業都有實施過,而且成效不錯,那就是混合上班。

混合上班是什麼?

混合上班(hybrid working),其實就是混合實體上班和遠距上班的一種辦公方式,常見的有四天在辦公室上班+一天WFH(Work From Home),或者三天在辦公室+兩天WFH。

通勤的成本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其實上班的時間成本很高,一天基本8小時的上班時間,時間成本就至少是10~12小時,其中包含了中午休息、上下班通勤時間和上班前的準備時間,尤其是後兩者,每天都花了人們至少1~2小時在上面,甚至有些住著更遠的,每天花快3小時在通勤上面,更誇張則是有美國矽谷的極限通勤族,每天花6小時在通勤上面,詳細可以去找,鱸魚的"美國夢的高昂代價:矽谷的「極限通勤族」"這一文章來看,但畢竟是國外的案例,在台灣每天通勤到3個小時,就非常誇張了。

我曾經有位同事,他家裡住在桃園平鎮,上班地點則是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他每天6點多得起床,快速洗漱後就得出門,先騎機車去火車站,然後換搭開往台北的火車,到了台北車站後,換搭捷運,然後再走路才能在9點前趕到公司打卡。

他說:"已經好一點了,之前公司在內湖,花的時間更多。"

回家也是一樣的過程,只是反過來,每天6點下班,回到家可能都快8點。

可以WFH的話,其實對於這樣的人,就起到很大的幫助,至少每周有一兩天可以不用花大把的時間在通勤上,可以多睡一點,然後就坐到電腦前開始辦公,精神也會好上許多,這樣工作起來的效率也是更加好。

搭火車通勤,來源:pexels

搭火車通勤,來源:pexels

誰可以WFH?

對於公司來說,不敢開放WFH的原因,可能就是不放心,擔心員工不在公司上班,沒有長官的監視,那就會偷懶、不工作等等,甚至沒有效率。

我覺得這件事,可以用一些方式來避免。

本質上來說WFH一方面是一種增加員工效率、減少疲勞的方式,應是一種獎勵,而志於是獎勵,那可能就不是平頭式,而是依照表現、考核。

比如說,一個員工想要申請每周可以WFH一天,經過申請後,且經過長官考核後,確認此人WFH是OK的,該做的事情都有做到,然後就讓他可以每周WFH一天,而且最好避開一些重大的、需要面對面的會議的那一天,而如果發現該員WFH表現不佳,那就取消該員的資格,等到後續考核確認OK,才能重新有WFH的資格。

而且申請WFH資格,也是有限制,比如新進員工就不行,除非等到他工作都上手,而且經過考核後,才能有WFH的資格。

為什麼人們喜歡打電動,因為電動有很多即時反饋的獎勵和成就,同時也會有失敗,而WFH的資格,依照這樣的方式去設置,也會變相鼓勵員工要努力工作、好好做出成果,才能獲得WFH資格的這個獎勵,同時如果表現不好,那就沒有WFH的資格,短期來說可能會讓公司有一些成本,來考核這些員工是否OK,但長期來說,是一個正面的循環,因為會有一定比例的員工,為了取得WFH的資格,努力表現。

WFH的人,來源:pexels

WFH的人,來源:pexels

WFH的天數

我認為最好的WFH天數,一周不要超過兩天,工作的時候,很多的專案必須多人一起協作,而面對面的討論,有時候比較方便的,而且面對面的時候,就算有衝突,火氣也不會那麼大,但如果是線上會議,那可能就比較不留情面。

以我個人喜歡比例來說,三天在辦公室+兩天WFH,對我的工作效率和疲勞恢復來說,是很不錯的比例,但很多時候對於公司來說,可能也太多,也會擔心和疑慮,所以對於很多公司來說,我會建議是四天在辦公室+一天WFH。

台灣勞工的工時

我覺得,我還是得要強調一下,台灣的勞工,算是奴性很重那種,依照統計,2022全球勞工工時的排名,台灣在全球排名第六,在亞洲僅次於新加玻。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2023年台灣每人每月的總工時平均是168.4小時,較2022年增加1.1小時。

已經這麼奴了,也並非讓公司少一天班,僅僅是讓勞工少一點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通勤上面。

台灣勞工,來源:工商時報,有版權問題請留言,我會移除,謝謝。

台灣勞工,來源:工商時報,有版權問題請留言,我會移除,謝謝。

吸引更多人才

有WFH的彈性這件事,還有另一個對於公司的好處,就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除了那些願意花費大量時間通勤的人之外,還有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對於通勤也是非常精打細算的,所以有些較為偏僻的公司來說,是十分不利。

比如說有些居住於新店的人,可能對於北投、淡水之類的公司就完全不想去,比如一些位於汐止的公司,對於位於桃園、中壢、林口的人才來說,就缺少了吸引力,所以有了WFH的彈性,對於這些人來說,就多了願意去這些公司任職的吸引力。

結語

我認為混合上班制,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未來會發展的工作模式,尤其是科技越發達的現在,不應拘束人們只有在公司內才能工作的現況。

減少無謂的通勤,增加員工的彈性與休息,進而有精力專注於創意與工作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mo沙龍-那些雜七雜八的文章匯集處
26會員
141內容數
Domo的沙龍,各種文章的匯集地 日常、評論、政治、趨勢、時事、職場、工作、創作、小說等。 都是我寫作的內容! 歡迎加入,Domo的沙龍
2024/09/13
2024/09/13
2024/08/16
前言 身為一個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至少會待滿8小時,加上中午午休,加上偶爾需要加班,一天有很大的機率超過1/3甚至到1/2的時間會待在公司。 那麼如何在公司待的舒服,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是在工作上備受長官肯定、喜愛,那不是這個文章要探討的事情,那可能另外要開一篇文章來講,但如果是讓自己在公
Thumbnail
2024/08/16
前言 身為一個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至少會待滿8小時,加上中午午休,加上偶爾需要加班,一天有很大的機率超過1/3甚至到1/2的時間會待在公司。 那麼如何在公司待的舒服,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是在工作上備受長官肯定、喜愛,那不是這個文章要探討的事情,那可能另外要開一篇文章來講,但如果是讓自己在公
Thumbnail
2024/07/24
又一個颱風天 今天是2024第一個颱風假,非常難得。 本來該周五發布,就提前吧~ 自從我離開那間接政府部門水利資訊的公司後,這好幾年間,我發現颱風變少了,就算有颱風,但基本上都是快到台灣就突然偏了。基本上都沒啥機會放到颱風假。 在颱風的日子裡,我每每都想起在那段時間當水情PM的時光,某方面來
Thumbnail
2024/07/24
又一個颱風天 今天是2024第一個颱風假,非常難得。 本來該周五發布,就提前吧~ 自從我離開那間接政府部門水利資訊的公司後,這好幾年間,我發現颱風變少了,就算有颱風,但基本上都是快到台灣就突然偏了。基本上都沒啥機會放到颱風假。 在颱風的日子裡,我每每都想起在那段時間當水情PM的時光,某方面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個命名原本想的叫做一回生二回熟,起因是公司評估可能需要繼續延長減班休息,經過與主管討論確認之後,就一樣把各部門的說明,人力排休版本,每個人員減班休息協議書提供。因為是短期內的第二次施行,所以各單位人員倒是沒有什麼太多意見,就在以為一切竟然如此順利的感覺下,果然事情不是憨人所想的這麼簡單!
Thumbnail
這個命名原本想的叫做一回生二回熟,起因是公司評估可能需要繼續延長減班休息,經過與主管討論確認之後,就一樣把各部門的說明,人力排休版本,每個人員減班休息協議書提供。因為是短期內的第二次施行,所以各單位人員倒是沒有什麼太多意見,就在以為一切竟然如此順利的感覺下,果然事情不是憨人所想的這麼簡單!
Thumbnail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已成為現代職場文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瞭解工作與生活平衡對個人、家庭、企業、社會及文化不同層面的益處和實現方法。
Thumbnail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已成為現代職場文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瞭解工作與生活平衡對個人、家庭、企業、社會及文化不同層面的益處和實現方法。
Thumbnail
我對「輪班」的認知,就是作息不正常、容易搞壞身體 一直都不考慮輪班機制的我
Thumbnail
我對「輪班」的認知,就是作息不正常、容易搞壞身體 一直都不考慮輪班機制的我
Thumbnail
身為傳產製造業的一員,好像很難避免因為一些循環訂單量低的時候,老闆免不了就會想到這個方案。也許換個角度比起被資遣好一些,但總的來說對於勞工總是收入減少,但遇到了總是要處理與面對,就來分享一下一些要點。 #一定要雙方協商 雖然實務上不太真的有太多協商的過程,但如果我們身為執行者就在這一
Thumbnail
身為傳產製造業的一員,好像很難避免因為一些循環訂單量低的時候,老闆免不了就會想到這個方案。也許換個角度比起被資遣好一些,但總的來說對於勞工總是收入減少,但遇到了總是要處理與面對,就來分享一下一些要點。 #一定要雙方協商 雖然實務上不太真的有太多協商的過程,但如果我們身為執行者就在這一
Thumbnail
統包加班費可以,原則如下: 雇主與勞工因確定延長工作時數有困難,或為便利計算薪酬,就應給付勞工含加班費在內之工資,雖非不得採取一定額度給付。 但仍須可區分何者為平日工資,何者為加班費,以判斷延長工時工資之給與,是否合於法律規定之標準。 如其給付優於勞基法第24條、第39條規定,固得拘束勞雇雙方
Thumbnail
統包加班費可以,原則如下: 雇主與勞工因確定延長工作時數有困難,或為便利計算薪酬,就應給付勞工含加班費在內之工資,雖非不得採取一定額度給付。 但仍須可區分何者為平日工資,何者為加班費,以判斷延長工時工資之給與,是否合於法律規定之標準。 如其給付優於勞基法第24條、第39條規定,固得拘束勞雇雙方
Thumbnail
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像小傑這樣在責任制工作,常常加班的人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個人狀況提供一些建議,以幫助其實現更好的平衡。
Thumbnail
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像小傑這樣在責任制工作,常常加班的人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個人狀況提供一些建議,以幫助其實現更好的平衡。
Thumbnail
前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周休三日的好處和必要性,但實際實施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主要是資方這邊,相信有很多考量和疑慮,但其實這個長期對於勞工的產出與效率,有不少的幫助。 但在之前,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嘗試實施,也算是一種過渡期,而且這件事情前幾年很多企業都有實施過,而且成效不錯,那就是混合上班制!
Thumbnail
前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周休三日的好處和必要性,但實際實施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主要是資方這邊,相信有很多考量和疑慮,但其實這個長期對於勞工的產出與效率,有不少的幫助。 但在之前,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嘗試實施,也算是一種過渡期,而且這件事情前幾年很多企業都有實施過,而且成效不錯,那就是混合上班制!
Thumbnail
長久以來大家對勞動法令都有距離感,心態上大都是為了遵守而做,過程就是好累好累。 事實上可以把勞動法遵生活化與公司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是可以迭代永續發展的。 把法遵轉骨當企業綜效! 勞基法規定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於是雇主未按規定給勞工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加班費)變成為被政府
Thumbnail
長久以來大家對勞動法令都有距離感,心態上大都是為了遵守而做,過程就是好累好累。 事實上可以把勞動法遵生活化與公司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是可以迭代永續發展的。 把法遵轉骨當企業綜效! 勞基法規定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於是雇主未按規定給勞工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加班費)變成為被政府
Thumbnail
新年快樂,大家。  開工已經幾天了,但我依然選擇放特休,讓自己好好放鬆一下。  把時間拉回到最後一天上班日,那天的心情有些許起伏。 我們公司和其他公司有所不同,年終獎金都在最後一天才發,再加上那天我們只要打掃完後就可以下班回家,對於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福利。   今年公司並沒有辦尾牙,大家心
Thumbnail
新年快樂,大家。  開工已經幾天了,但我依然選擇放特休,讓自己好好放鬆一下。  把時間拉回到最後一天上班日,那天的心情有些許起伏。 我們公司和其他公司有所不同,年終獎金都在最後一天才發,再加上那天我們只要打掃完後就可以下班回家,對於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福利。   今年公司並沒有辦尾牙,大家心
Thumbnail
"好想準時下班 ヽ(`Д´)ノ " 相信這一定是許多社畜上班族的內心話。究竟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趕快往下看看吧!
Thumbnail
"好想準時下班 ヽ(`Д´)ノ " 相信這一定是許多社畜上班族的內心話。究竟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趕快往下看看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