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看到「餓鼠效應」被引用在教養對話中,主張適度匱乏能激發成長。
但真正需要反思的,也許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
大人是否過於依賴簡化的說法,來判斷孩子的行為與價值。
教育的現場充滿複雜與差異,太快貼上標籤,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被理解的地方。
--
與其關注孩子「被給了多少」,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擁有理解、參與與選擇的空間。
--
🌱 更多觀察與思考,已整理在 Lempown 網站。
最近常看到「餓鼠效應」被引用在教養對話中,主張適度匱乏能激發成長。
但真正需要反思的,也許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
大人是否過於依賴簡化的說法,來判斷孩子的行為與價值。
教育的現場充滿複雜與差異,太快貼上標籤,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被理解的地方。
--
與其關注孩子「被給了多少」,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擁有理解、參與與選擇的空間。
--
🌱 更多觀察與思考,已整理在 Lempown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