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開始,許多人常會面臨一個疑問:「我的文章有誰會看?」又或者,「這篇文章的意義是什麼?」創作的起點因人而異,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我觀察到幾種常見的底層邏輯:


創作的驅動與展示形式
有些人創作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硬價值」,例如充實履歷、增強專業背景;也有些人透過照片、影像展現自我,像是健身成果、運動獎項等。而對部分男性創作者而言,「拓展人際關係」或「認識異性」可能也是潛在的動機。
因此,許多人會進修影音製作課程,從拍攝、剪輯到發表,逐步建立自己的內容產製系統。這些學習方式多半偏向短期成果導向,例如:- 小聚模式:每次 2.5 小時、每人收費 1000 元,10 人組班,以 16 週完成一部影片。
- 公開實體班:一天課程收費 4500 元,最多 12 人,聚焦腳本設計與製作流程。
這些設計邏輯,其實來自我在學校教學實踐的轉化經驗。

教學經驗的延伸與轉譯
在校園裡,影片製作大多由大傳系學生負責。他們具備基本的拍攝與剪輯能力,因此我們的合作往往聚焦在「活動紀錄片腳本設計」的層次。
學校方面也會提供加倍時薪,依照學生的經驗進行報酬調整,逐漸形成一種「承攬」或「專案型」合作。這種模式下,也能觀察學生的工作態度——有些學生主動持續溝通、回報進度,老師自然會優先給予更多機會。
我認為,創作的起點應該聚焦在「刻意練習」。每一次合作,都是一次反思與修正的機會。例如,我曾在一次讀書會因緊張而忘記錄影,之後我特地重新錄製一次內容。針對專家的建議,我也會在一至兩個月後進行驗證,若發現問題存在,便即時調整修正。

實體教學的深化與體驗感的培養
三年前,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體驗感」上的不足。透過參與USR計畫,不僅帶領學生學習,也讓我自己在教學設計與課程實作上逐步成長。
茶藝課程
- 舉辦兩場面向大學生的體驗活動,時長分別為 4 小時與 5 小時。
- 事前準備約需兩天,包括與講師溝通課程內容。
- 課程後與講師與學生共進晚餐,進行課後復盤與反思。
🧠 心理療癒課程
- 共舉辦三場,時長分別為 6 小時、4 小時與 3 小時。
- 手作內容包含流體熊、水串珠、擴香石等,著重可自我操作的情緒紓壓方式。
💐 花藝課程
- 花圈課程(4 小時):強調永續理念。
- 插花課程(4 小時):聚焦美感練習與構圖思維。
與一般自媒體課程不同,我在學校教授的課程並未向學生收費,因此我會在課程開始前了解學生的參與動機,並探討其與自身科系或職涯發展的關聯性。漸漸地,課堂中也會出現「內圈學生」——主動投入、持續參與的學生。但畢竟學生的學習周期只有四年,與經營自媒體需至少十年為一循環的邏輯還是有所不同。
NFT課程
由博班學姐分享,讓學生了解科技怎麼與博物館結合,以及在我們生活中怎麼把科技帶入,而這樣的分享,我實際地運用是到了與中華電信的合作才有這種實際的產出,有時候活動需要時間的醞釀。
跨領域課程的實驗與網狀思維的建立
我也曾設計以「綠療育」為主題的課程,例如:
- 製作 2 小時的稻草槌體驗課程,主要對象為高齡者。
- 剩餘材料由我與助理共同完成,實踐綠色設計。
此外,也曾邀請我在大學時期的好友——一位理財顧問——開設 3 小時理財課程,不僅學習其如何引導學生建立理財觀,也讓我進一步理解其在線上分享中延伸出的知識脈絡,例如:產業變化與財務策略之間的連結。
設計思考與通識課程的連動實作
在「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中,我曾帶學生前往興安社區的「綠光尋夢園」,將社區提出的問題轉化為創作行動,利用廢棄木材製作「羊」與「動物」意象作品。
後續,也在南社社區設計出搭配NFC的AI健身裝置藝術,讓長輩能透過影片導引進行運動。這樣的設計亦延伸至435藝文特區開幕活動,讓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共創展出,共同接觸新的利害關係人與跨文化互動。
系所課程的延伸與整合
🎬 多元文化行銷課程
- 分三階段(共9小時):第一階段教授剪輯技巧,第二階段前往社區進行高齡者訪談,第三階段則是學生向導演展示拍攝成果,並進行回饋討論。
🌍 矢岳町國際專案
- 透過兩次田野調查與文化紀錄,讓第一名小組學生擔任團長,帶領團隊前往矢岳町拍攝專案紀錄片。
- 並與大傳系合作,將成果製作成中日雙語行銷影片。
🌿 專業倫理與USR落地課程
在與南社社區合作推動AI健身器材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一門專業倫理課程,邀請多位實務專家參與:
- 醫師:進行社區健康檢查。
- 健身教練:設計彈力帶運動,減少排隊等待。
- 綠療育講師:教導稻草槌放鬆課程。
- 社區長輩:進入學校參與學生訪談,形成真實交流場域。
- CSR分享:邀請採購經理比較沃爾瑪與好市多的策略差異。
- 企業人士:由副總級高管介紹專案經理、業務經理、工程師的角色分工與合作邏輯。
後續成果與實踐影響
- 2025年,由學生製作的AI健身器材專案獲得「采動科技」支持,進入雙北市60家企業之列並獲頒感謝狀。
- 靜宜大學與「Loca」公司合作的USR專案,登上《遠見雜誌》四月號。
- 學生團隊設計的AI健身器材專案獲得「黑客松」第三名。
- 專案延伸至中華電信「馨心學堂」,獲得補助,成為落實ESG、CSR、USR三位一體的重要案例。
結語:創作與教學的雙向修煉
創作從來不只是輸出,而是一次次向內的探索與向外的連結。透過實體課程、公開班與數位創作的交錯實作,我得以不斷檢視與調整教學策略,理解各種學習模式的優勢與限制。
每一門課程的設計與實踐,不只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讓我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學方法論與反思節奏。人之所以變得厲害,不是因為一開始就很厲害,而是願意開始做、願意持續修正,才會變得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