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是我第一次正式踏入講師的行列。近期,我開始重新整理過去十一場講座的內容,回顧這一路走來的教學歷程,也重新思考教學形式與學術研究之間的關聯。
最初的講座經驗,來自於我於 2015 年碩士畢業後,受邀至花蓮吉安鄉進行課程分享,主題為〈日本文創最前線──探查京都文創〉。這場講座的核心內容源自於我碩士期間修習的一學分「海外訪查課程」,以及於日本鹿兒島大學的交換經驗。我走訪日本各地,並將這段經歷轉化為教學內容,探討如何將「海外訪查」與必修課程整合,進一步推動學校間的國際交流。
為了深化學術實踐,我主動聯繫同志社大學河島伸子教授,推動兩校合作;也安排訪談京都博物館副館長與京瓷產業經理,並成功申請國藝會補助,完成為期 21 天的國際交流行程。第二次的日本訪查,則來自瀨戶內海藝術季。我在那裡擔任書展銷售人員,並藉此機會訪談日本各地的博物館人員與藝術家,進行一場多元文化與產業交會的田野調查。這次經驗開啟了我第一次行動研究的嘗試,形式接近學生專題,以短期田調為核心,也讓我順利將成果投稿至《南社學報》。
另一個具代表性的教學實踐,是參與學校的「高教深耕計畫」,開設《創意城市》課程,並推動其中的專案「好茶本事」。我邀請在台就讀的日本專門學校學生參與,第一年以課程專案進行,第二年因反應熱烈,專門學校主動邀約合作,進而擴展為兩階段的跨校交流活動,深化國際連結。


課程形式的分類:專題與活動
透過上述經驗,我逐漸理解課程可分為兩種類型:
- 專題式課程:針對學生生涯發展,設計與國際連結相關的教學內容,課程時間較長,並以成果導向為核心。例如:21 天的海外訪查、USR 計畫等。
- 活動式課程:以短期任務或課程單元為核心,形式靈活,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例如:兩天的跨校交流活動。
這樣的分類也反映在我後續的教學與研究規劃中。博士畢業後,我進一步展開新的訪談研究計畫,前往北海道大學、北海道教育大學與未來大學等機構;任教後,也曾與校方長官前往田野調查,或帶領學生赴日本矢岳町參與國際專案展示。這些成果除獲得日本與台灣媒體報導外,也促成產學合作的可能性。
教學類型的實務分類與定位
回顧教學實務,我將其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 小聚(Study Group):類似帶領專題學生,透過 16~18 次的陪伴與實作,引導學生釐清問題並完成專題。
- 公開班(Open Class):針對專題中的特定技術或知識瓶頸設計的短期密集課程,協助學生補強特定能力。
- 完整課程(學期制課程):如三學分或兩學分的必修/選修課程,涵蓋完整的課綱與知識架構。
這三種課程在收費模式、內容深度與鐘點費制度上皆有所不同,應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習者需求靈活調整。
進一步思考:課程與屬性人格模型的對照
我曾以「帝王(King)」、「浪人(Ronin)」、「詩人(Poet)」三種屬性人格模型來分析課程類型與學習者/教學者的互動狀態。以下是我針對幾種實例的對照分析:
1. 海外海防專案(例:碩士時期日本訪查課程)
- 帝王:60%(目標明確、結構嚴謹)
- 浪人:30%(需臨機應變、現場操作)
- 詩人:10%(空間有限、以成果為導向)
此類屬一學分必修課,參與對象多為日本產業界人士,需重視效率與雙方共同價值。
2. 《創意城市》課程內的短期專案
- 帝王:20%
- 浪人:20%
- 詩人:60%
此類活動較具彈性與創意,適合探索性學習,但若延續性提高(如轉為常態活動),帝王與浪人比例亦會上升。
3. 個人進行的藝術季邀約專案(例:瀨戶內海)
- 帝王:20%
- 浪人:30%
- 詩人:50%
此類活動以個人創作與文化交流為主,強調品牌塑造與文創商品製作,互動自由度高。
4. 純研究性計畫
- 帝王:90%
- 浪人:5%
- 詩人:5%
此類計畫偏重邏輯性、結構性與成果產出,不易保留探索或感性空間。
5. USR 師生共作型海外實踐
- 帝王:20%
- 浪人:40%
- 詩人:40%
以落實在地關懷與跨文化交流為主,較強調參與感與互動,需高度協調與應變。
透過這樣的對照分類,我更清晰地理解教學實務與課程設計背後的屬性動能,也能依據課程目標、對象與場域特性調整策略與投入角色,進而協助學生達到更高層次的學習成果,也讓教學回歸研究、創作與實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