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在探索論文題目時,就對中國的第三勢力很感興趣,早期軟性政黨時帶並未定型,直到1920年代,才有較為確立的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黨等意識形態、政黨組織較嚴密的剛性政黨出現,其中青年黨又是夾縫於國共之間的第三勢力,左抗共、右防國,尋求「民主、自由、反共」的出路,而到1930年代,從國共對抗到中日戰爭,青年黨更連同民盟、社會賢達等,利用黨員不少出自四川的地緣優勢、國民黨需要民主假象爭取同盟國和民心等機會,擴大第三勢力的影響力。
不過,隨著中日戰爭結束、國共內戰爆發,第三勢力無軍隊,僅在政壇、文化與經濟界有聲量,最終不免分裂,不是依附國共,就是逃亡至港、台、日、東南亞、美等地,伺機而動,企圖東山再起。本書所描繪的,正是這群流亡者在香港想要重新振作的歷史。
本書將第三勢力的運作分為政治組織和文化活動兩大部分。首先強調第三勢力的政治運作,他們在反蔣反共、支持中華民國和民主自由的大旗下,進行一連串整合的嘗試,這批人多為之前的知識份子(如前中央大學校長顧孟餘)、政治人物(前共產黨人、前國民黨人、青年黨人、民社黨人等)、軍人(如張發奎)等,大體接受美國資助和協調,風光一時,成立多個組織和宣傳報刊,甚至意圖訓練人員潛入中國內部進行策反,也曾呼應《自由中國》反對蔣介石三連任和雷震組黨運動,顯示其政治意識的自主獨立性。
然而第三勢力旋即因為新仇舊怨分裂、內鬥、財務管理失當不透明、個人特質(奢侈、放浪、自大、小心眼、固執)甚至欺騙美國、華僑以圖更多金錢花費,最終第三勢力政治上毫無所成,軍事上更因為錯誤的判斷,葬送許多送往中國的受訓人員性命,最後更因為美國不再資助,不是選擇沉潛,就是投降國共成為樣板。國共也透過人員滲透、統戰吸收與分化,利用第三勢力成員自我意識高或過度政治潔癖的傾向,成功掌握政治幼稚的第三勢力運作方向,使第三勢力自我瓦解。
不過,相對於第三勢力在政治上的影響薄弱,文化上第三勢力的發展則成就相對斐然。本書第二部份指出,不僅成立各式文化機構、雜誌報刊、寫書譯書,給予許多後進創作園地,作者更認為促進「綠背文化(流亡文學)」發展、提供了後續香港文化繁盛的肥沃基礎,在藝文上對香港的助益甚大,同時也因為與美合作,也為民主自由思想和美國文化的宣傳與普及,作了莫大助益。
儘管以上發展多數均在1960年代美國逐漸收縮資助後沒落,或消失於1970年代美中重新恢復外交關係時,但亦有少數存活至二十一世紀,為第三勢力的活動留下時代見證,也為香港提供了文化資源與政治參考。
讀畢此書,思考台灣曾對第三勢力有所想望,從民主化以後的親民黨、新黨、台聯、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社民黨、台灣民眾黨等等,但是獨立的政治第三勢力在所謂「華人世界」究竟是否可能?還是最終不免需要依附,或者僅具有境外勢力用以統戰分化社會內部的功能?帶有政治潔癖的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者從政,究竟帶來正面影響多,還是負面影響多呢?時至今日,人人均有自身答案。本書亦邀請香港學者作序,並指出這段歷史可供未來政治前途的思考。
本書考究認真,脈絡清晰,並指出第三勢力對香港和中國政治方面的影響,跟大家分享,並推薦給對於國共內戰後的第三勢力發展有興趣、對第三勢力有反思的朋友。
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