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你想做什麼?」這個問題,由一位小朋友來回答,他們的回答會更直接、更具體,從他們純真的視角出發,表達他們的願望與志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答:
小學低年級 (約 6-8 歲):
- 回答一(玩樂與分享): 「我想玩積木,然後蓋一個很大很大的城堡!我還想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玩。」
- 回答二(幫助家人): 「我想幫媽媽洗碗,幫爸爸按摩肩膀,因為他們很辛苦。我想讓他們很開心。」
- 回答三(簡單的夢想): 「我想長大之後當超人,去拯救世界,把壞蛋都打敗!」
小學中年級 (約 8-10 歲):
- 回答一(學習與探索): 「我想要學會打鼓,因為爵士鼓很帥!我還想學很多東西,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秘密。」
- 回答二(關懷與同情): 「我想把我的玩具送給沒有玩具的小朋友,也想餵流浪貓吃東西。我想讓所有不開心的人都變得開心。」
- 回答三(對世界的觀察): 「我想讓樹木長得更高,讓天空更藍,讓地球上的動物都不要消失。」
小學高年級 (約 10-12 歲):
- 回答一(更具體的志向): 「我想當一個音樂家,寫出能感動人心的歌。我還想當一個老師,教大家怎麼愛護環境。」
- 回答二(正義與公平): 「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公平,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上學,讓所有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對待。」
- 回答三(對未來的思考): 「我想找到我以後要做的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可以幫助很多人。」
總結來說,小朋友的回答,通常會從「我、家人、朋友、動物」這些具體的對象出發,表達他們的玩樂、夢想、同情與助人的願望。他們的大願藏在樸實的言詞中,是對身邊世界的純真關懷,也是菩提心的初始萌芽。
給大人的結語
親愛的大人們我們都曾經是那個,用最簡單的語言去描述世界的小孩。 我們曾相信天空會因為我們的快樂而更藍,也曾以為張開手就能起飛。
長大後,我們學會了複雜的語句,也學會了隱藏情緒, 在追求功名利祿的路上,我們用盡全力,卻也漸漸忘記了最純粹的快樂。
然而,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那個孩子從未真正離開。 他還記得夢想的模樣,還相信希望的光芒。 祂沒有被世俗的標準所束縛,也沒有被複雜的道理所困擾。
願我們在生命的旅途,在日常的忙碌中, 時時回頭,傾聽內心那個孩子的聲音。 他的純真與無染,就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 他的直率與勇氣,就是我們最堅實的力量。
願我們能以大人廣大的智慧,去呵護孩子純真的心。 讓自己,不再只是奔波的旅人, 而是能夠用最簡單的喜悅,去發現世界美好的,純粹。

你想做什麼?
我願修一切善法、願斷惑、願證道、願度眾。
不求獨身得解脫,願與一切有情共成佛道。
願將過去現在未來,此身,此心,此願,回向十方諸友情,
供養諸如來,利益群生,共成菩提。
志業不在世俗建功建樹,而在明心;
追求不在物質功名財利,而在見性。
願我所思所行,皆不離菩提心;
願我所言所教,皆如實不妄。
-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