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回答,從不同的年齡段和心智發展階段來設論
小學低年級(約6-8歲):
- 回答一(身份認同): 「我是媽媽的寶貝,是爸爸的小幫手。我是學校一年級的學生,也是我們班上跑步最快的!」
- 核心: 透過家庭關係、學校身份和個人專長來定義自己。
- 回答二(外在特徵): 「我是一個有兩隻大眼睛、一個小鼻子。我喜歡穿亮晶晶的衣服,因為很漂亮。」
- 核心: 透過具體的外貌特徵和個人喜好來定義自己。
- 回答三(簡單願望): 「我是一個以後想要當科學家,發明可以飛的鞋子的人。」
- 核心: 透過未來的夢想和願望來定義自己。
小學中年級(約8-10歲):
- 回答一(關係與行為): 「我是一個會幫忙做家事的好孩子,也是會和同學一起玩躲貓貓的好朋友。我很喜歡畫畫,也會寫書法。」
- 核心: 開始將自己的定義與他人的關係和自己的行為、興趣相連結。
- 回答二(情緒與感受): 「我是一個有時候會很開心,有時候也會難過的小孩。當我開心的時候,我會大聲笑,當我到動物死掉會很難過,我會大哭。但我不知道,開心和難過甚麼時候會過去。」
- 核心: 開始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情緒,並有所理解,展現出對「無常」的初步感知。
- 回答三(想像與創造): 「我是一個可以把積木變成城堡、把黏土變成小動物,披上毯子可以變成小飛俠。」
- 核心: 透過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來定義自己的獨特性。
小學高年級(約10-12歲):
- 回答一(價值觀與信念): 「我是一個相信要對別人好,說謊不好的人。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更多東西。」
- 核心: 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體系。
- 回答二(哲學性思考的萌芽): 「我不知道我是什麼人。我只是覺得我好像一直在變,世界也一直在變,小時候喜歡的東西,現在不喜歡了。所以我好像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而是一個一直在長大、一直在學習的東西。」
- 核心: 這份回答已經開始觸及到「無常」和「無我」的覺查,但語言更為樸實。
- 回答三(社會責任感): 「我是一個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雖然我還很小,但我會從撿垃圾、幫助弱勢的人開始做起。」
- 核心: 開始關心社會和他人,展現出菩薩心腸的萌芽。
總結
小朋友的回答,通常是從具體的、可感知的、與自己相關的事物出發,從家庭、外貌、行為、情緒、夢想等層面來定義自己。他們還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世間經驗與佛法薰陶,因此他們對「人」的理解,是純粹而直接的。
我是什麼人?
或乘願而來,或為業力所牽,是願生生世世不離六道、立志利益眾生的旅者。
今生得人身,聞佛法,皈依 上師 佛 法 僧,受名「覺持」。
我是佛的弟子,是眾生的同類。
-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