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花園裡的靜默低語之一。
我在制度的縫隙裡記錄那些無聲的感受,不為控訴,只為不再遺忘自己。
---------------------------------------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 #7
那批退回的品項,在修復後重新寄出。我原以為這是個清晰的流程:處理、確認、完成。但收到貨的那一方卻發現其中一件的細節錯誤,偏離了原本的規格。
我向內部反映後,高層立刻回應:「怎麼會出現這種錯誤?」 語氣裡是震驚,也是責難。
他要求調閱相關文件,並召集所有流程簽署者進行討論。討論中我才意識到:流程文件上的簽名,並非出自實際處理者之手。實際執行修復的是另一位人員,而簽署者甚至未曾接觸過該批品項。
那麼,這張簽名的文件,究竟代表了什麼? 它是責任的承諾,還是制度的遮蔽? 簽名的那一刻,是確認,還是卸責?
我們追溯流程,發現原本明訂的處理規範早已被繞過。修復工作未經監督,確認程序形同虛設。 流程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填補文件,而非確保品質。改善建議是:回歸原有流程,確實執行每一環節。 我以為這是合理的方向。
但高層在看完紀錄後僅表示:「看不出具體的預防措施。」 隨即提出新的規定:未來少量出貨,需經多部門交叉確認,方可出貨。
我聽著,心裡卻浮現一個越來越清晰的疑問—為什麼不加強未依流程處理的部門,反而要求其他部門共同把關?為什麼錯誤的源頭不被正視,卻要所有人一起承擔?這樣的做法,是預防,還是分散責任?是制度的修補,還是對制度失效的默認?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常的處置方式。但我知道,當流程只剩簽名,當責任可以被轉移,錯誤就不再是偶然,而是必然。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必然裡,一次次地疲於補救、疲於承擔。流程不再是保障,而是一張誰都可以簽的空白支票。制度不再是防線,而是一層層模糊的責任分攤。
我開始懷疑,我們口中的「改善」,究竟是在修正問題,還是在合理化一個沒人真正負責的系統。
如果每一次錯誤的發生,都只是讓更多人一起「再確認一次」,那麼,真正該被確認的,是我們是否還相信流程有意義—還是早已默默接受,它只是形式。
我不是在責怪誰,也沒有權力責怪,只是想記錄這種疲憊的感覺—當責任變成一種流動的簽名,我們是否也在流動中,慢慢失去了相信的能力.....
---------------------------------------
願靜默低語,在你心中悄悄安放一處柔軟的迴響。
在這個常被忽略的世界裡,我們都值得被理解,也值得活得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