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幼兒是創造的啟蒙期,這些角色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再次顯現。書中分為四篇:
小小夢想家/小小詩人/小小發明家/創意學習
前三篇透過虛構人物(小咪、小傑)描述生活實例,最後一篇則給予父母建議,強調觀察孩子的行為,並用適當的方式刺激他們的創造力。在瀏覽圖書館的心理學書籍時,我被本書的序文吸引,特別是對於成績的反思。
常常,學校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成就,而忽略了那些成績不佳的孩子。這讓我反思老師的責任,不僅要關注成績好的學生,也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衡量孩子創造力的指標,作者提供了一些衡量孩子創造力的指標,包括:
敏覺性:對問題的敏感度。
流暢性:能夠提出多種構想。
變通性:靈活應對不同情境。
獨創性:提出新穎的想法。
精進性:在原有觀念上進行改進。
其他特質/頑皮、放蕩不羈。/不按常規行事,幽默但有時嬉戲。/喜歡獨自工作,富有幻想。/樂於接受挑戰。
了解孩子的創造力表現是老師的重要任務。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者應該接納孩子的創造力,避免過早的評價和批判,並鼓勵他們的想法與創意。這不僅能促進良性的師生關係,也能提升整體環境的信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