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講解心意六合拳二十四把15-小龍
作者:老衲
心意六合拳中,有句拳訣大家都知道,叫做「靈勁上身地天翻」,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怎麼去練「靈勁」。
靈勁是甚麼呢?靈勁其實就是你「在實戰中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你在實戰中可以完全隨意創造新的招法,甚至是自動、靈動,在瞬間做出一個連你自己原來都沒有練過,甚至連大腦都沒有想到過的新打法,能夠完全使用自己的生物本能來克敵制勝,而非事先安排好的招式套路,那才是靈勁。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有一個著名的橋段,神龍教主的夫人蘇荃,教了韋小寶「美人三招」讓他出奇制勝,而神龍教主洪安通看完美人三招以後,隨手編創了「英雄三招」教給韋小寶,讓他可以行走江湖時,辟惡降魔。
神龍教主蘇荃對此評價:「教主,我這美人三招是師父所授,當年經過千錘百煉的改正,你這英雄三招却是臨時興之所至,隨意創製,比之我的美人三招又更厲害得多。不是當面捧你,(你是)大宗師武學淵深,實在令人拜服。」
韋小寶對此有一個更精準的評價,他稱讚神龍教主的武功道:「把師父教的功夫練純熟,那不算希奇,教主心裏要出甚麼新招,就隨手使了出來,那才真是天下無敵了。」而此時教主夫人蘇荃還在旁邊捧梗,問道:「為什麼會天下無敵?」韋小寶才抖包袱道:「敵人本事再大,教主使幾下新招出去,他認也不認得,自然只好大叫投降。」
這一段故事,雖是小說家言,不過揭示一個武學的道理,把事先想好的招法練習純熟,固然厲害,但更深一層的武學應該是:能在實戰時隨意創編針對對方破綻的新招,那才是武學的深奧處。
心意六合拳中講的靈勁,約莫就是希望學者能夠達到如此境界。
在俺師的這支回族系傳承中,靈勁的鍛鍊是有具體規劃的,起手練法,分別是前頭提過的「變勁」、「化勁」與「破合」,其中變勁是第一位的,後頭再加入化勁與破合,才能形成初步的靈勁。
簡單介紹這三項訓練:變勁就是一把勁隨意變化。化勁不是「化解」的化而是「融化」的化,所以是將兩把勁在丹田球裏「相互融化」後產生第三把勁。破合呢?就是把原來的「一把勁」拆成左右或上下的「半把勁」,與另外一把拆成左右或上下的半把勁,進行重新組裝(即是破而後合)。
這破合訓練,將原來的一把勁拆成半把勁,再與另外的半把勁相結合來訓練,實在很像金庸小說中,老頑童周伯通的絕技「雙手互搏」,這也是一個古典武功暗合傳奇故事的巧合。
心意六合拳的教材古怪,前頭最難,好比打磨零件,後頭相對容易,其教材多半只是組裝零件的工作而已,所以學者如果前頭的課程與教材能夠充分掌握,後面的東西只是信手捻來;而按照以上的概念,我們會知道在變勁、化勁,與破合中,最難的就是變勁,多數人從來沒有想過說:其實人可以在空間中自由變化,像是即興舞曲一樣不事先安排,而打出自己想都沒有想過的動作,而這就是變勁訓練的價值處。
「變化」與「破合」都有具體訓練手段,俺師當年傳老衲這套練法,老衲大吃一驚,說,總是知道不能老是靠「條件式訓練」去練對打,因為只要一脫出原來的條件,就會吃虧,可是人要像動物一般能做到自如、自然的「變化」,真是太難了,沒想到這是有訓練方法的,你不告訴我,我別說三輩子,就算是給我八輩子都在練拳,也想不到。
有時候學習的感動像是佛學中講的法喜,那種朝聞道、夕死可也的激動,沒有經歷過的人想像不出。
說完變勁,講講小龍形。
小龍形這個動作,在俺師這支的傳統做法是兩撩一剪,也就是先打兩下「撩」勁,再打一個「剪手」,以下分說撩勁動作與剪手。
這個撩勁像是你站在一個左右都是牆壁的窄巷中,用右手撩的同時,用右手掌背在左方牆壁上抹一個圈(先上再後而下再前的圈),再用左手上撩,且用左手掌背在右方牆壁上抹一個圈。
這撩勁如是右前左後站,第一下撩勁用右手打,右手掌翻過來掌心對著自己,先向上再向左後方打撩勁,並要從三尖照的中線上往上、再往後切,後切時貼著耳、腮、肋,側腹等,盡量貼身,而第二下撩用左手打時也是如此,包裹側臉與身子,過程中貼身而行。
撩勁理解,再講剪手,在俺師這支心意六合拳中的剪手是這樣的,兩手心相對貼著,放在胸前心窩處,然後左右翻肘(兩手心配合互翻),打一個右下往左上,或者左下往右上的肘打,這就是剪手。
(當然,在上樹功中這個剪手可以變成四角肘或六角肘,但這已是後段的實作教材,便不多提。)
把前頭兩個撩勁打完,再打一個右下往左上的剪手,小龍形即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那兩個撩勁,要用丹田球去絞翻,撩勁打得越貼身,抹的圈越大,丹田球就會擠壓得越厲害,胯腰肩之間的「龍折身」也做得越大,所以一定要認真將動作做標準。
此處順便解釋心意六合拳身成六藝中的「龍折身」,龍折身講的重點是,胯與腰能分離,即轉腰時胯不動,另一個就是肩與頭分離,也就是轉肩、換肩的時候,頭保持方向不動,這就是龍折身。
所以老譜上寫「龍有三折之身」,何謂「三折」?就是胯—腰—肩—頭之間的三折。
這個小龍形除了練龍三折身並擠壓擰轉丹田球之外,最重要的還有那兩個撩勁與最後那把剪手之間的變化,嚴格來說,打前兩個撩勁以後,丹田球能自動「變」出最後一個剪手,這個轉折好好體會,那是後面練變勁的小小前奏。
變勁何也?即是一把、一股內勁在體內彎曲折繞,而展示在體外的把位會自動做相對應的變化,這即是變勁,按這原理來說,小龍形的兩撩一剪,那兩撩能變出最後一剪,這是還不算變勁之前的熱身。
上盤說完,再說下盤,小龍形的意勁練的是左肩右胯與右肩左胯之間的交叉配合,所以手上的撩、剪二勁,理論上會透過肩而傳遞到交叉方向的胯上,進而帶動所謂的「龍行」步,這龍行步其實也是前頭說的基本功,踩雞步的一種變化形,雞腿練出來以後能打四面,正面刮地風,側面捲地風,還有一種向後的鈎踢就是小龍形中主練的龍形步踢法。
俺師當年傳老衲這把小龍形時,特別交代,小龍手上變化雖多,不過手上的撩、剪勁還是要回到膝與足上,上下交叉,反覆、來回滾著練,膝肘手足胯肩用對角式方向的隨意組裝,才是小龍的真正內意。
小龍形練腳底下的龍行,大龍形練手上的龍爪,兩者可以相互呼應,當然將小龍形中加入龍爪、或者在大龍形中加入龍行步子,也都是一種玩法。
龍形虎步,虎步自然就是被譽為虎竄的過步箭穿與野馬過道,心意拳老譜上講「虎踐馬奔」,老衲這支所傳內容,都能與譜對應得上。
小龍形的動作說完,再接著認真好好講講變勁之前的一些預先訓練。
人要從「無」,忽然到「有」,一下子從一把一把呆練,到完全做自由的變勁是非常難的,這一步好比你沒有在任何公司工作過,就能突然創業成立一家公司並且還賺大錢,這樣的無中生有,沒有依循軌跡,除非是六祖慧能般的天才頓悟,否則一般學者,還是需要一個漸悟的學習台階。
所以心意六合拳有所謂的「快打七手」來讓學者逼近那種,可以真正「隨心所欲」亂打、變勁、變意的狀態,這快打七手有人編成所謂「蛇行七星」的固定套路,也有人編成所謂「七步大蓋」的組合式打法,其實,快打七手與所有心意六合拳體系中的訓練相當,有「原則」而無「固定的組合」,因為心意門系統的訓練,從頭到尾都反對有固定組合招式的練習。
最後簡單講一下快打七手,古人練氣,從呼氣開始,再練吸氣,最後練閉氣,高手「一鼓(股)作氣」可以連打七下,或者下一個循環是連發十四下,這是心意門內傳的氣口講究,心意門祖師之一的買壯圖,編創的四把拳就是專練這個閉氣的氣口的,而快打七手則全是練打之法,給你一個基本準則,讓你先從這基本規則上去變勁,後續再進入到完全無規則的變勁。
快打七手,俺師傳老衲的是「四門角翻」與「巧開三簧鎖」兩步訓練,兩邊分別練好,再把兩邊的東西組合起來就是快打七手,其中「角翻」俺師咬死是「角」而非「絞」,而「巧開三簧鎖」俺師也一口咬定是「巧開」(或妙開),而非外頭常見的「硬開」或「橫開」。
(寫給老衲門下弟子的註記:四門角翻與十字裹橫的內意有關,巧開三簧鎖與虎形三絕把的內意有關,恰好這兩把是二十四把中唯二兩把有連續不同動作的把位。)
後來老衲看了外頭流傳的「硬開三簧鎖」,就知道俺師傳的為何是「巧開」,外頭的硬開三簧鎖,多半是三到四、五個「連續固定」的動作,而俺師傳下來的是,如何隨意組裝動作的「有原則、準則的訓練方法」,而非「具體動作」。
心意六合原始的動作,只有這二十四組把位,後頭的教材,都是在教你如何自由地使用這二十四把中的十種內勁(即十大形),而不是再把這二十四組動作相互串練編成套路。
當然,快打七手是前頭二十四把位訓練,與一二三步圈的上樹功等排打功夫等基礎完備後,才練的一個方便法門,即使教初學者這個,真實用處也不大。
上次看到外頭一個心意拳「大師」講解,熊出洞還分上盤怎麼招架與下盤如何應用,真是笑掉老衲的大牙,如果這麼去理解心意六合拳,那又陷入「拆招」的思維,那正是心意拳最反對的東西。
心意六合拳,講究的就是「隨心所欲」,講究的是「變化的本源」而非「變化出來的定格」,除了本形的內練法以外沒有任何固定打法、也沒有任何固定的動作,這是心意六合拳這門獨特技藝的特點,只要改動成「有固定的使用方法」,這門武功就失去了原來的「靈性」,也就沒有一開頭講的「靈勁」。
這世道,「大師」多如毛,「宗師」滿地走,老衲將過往密不外傳的訓練程序整理寫下,也算是給真正熱愛傳統武功武藝的人一點念想吧。
#示意圖中間的那張不太對不過先這樣吧
#再寫完大龍感覺要休息一下不然大家也累了
#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要往前走必須得放下一些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