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算蠻會讀書的,那時我家務農,家境不是很好,我的爸媽希望我多念書,長大當老師。」羅校長如是說。太太玉霞說,「我記得他都當班長,很聰明也很調皮,同學們念得要死要活,可是他好像隨便念一念就考得很好,簡直過目不忘。」
從此,羅校長的求學生涯就順行了,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考上清華大學碩士班,一年後因學業成績優異直升博士班,四年後就取得博士學位。羅校長的老家後面有一塊地,用來種水果,有紅毛丹、波羅蜜、香蕉、蜜柑,有些長得很好,有些勉強活下來,有的直接乾枯,羅校長說,教育就好像種果樹,同樣的土壤、水質、氣候、肥料並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有時學生表現不理想,並不是他們不認真,而是天生體質不同、後天資源也不相等。
羅校長說,就像自己的例子,高三那年被編入放牛班,不是不用功而是為了幫助家裡只能犧牲課業。接校長之前,他做過十五年的學務長,知道很多學生受限於家境,課業表現跟不上家境好的同學,是客觀條件造成的學習困難。有鑑於此,羅校長成立原住民專班、國際班,提供家庭環境不佳的學生一個學習和生活的保障,讓他們能夠安心學習,將來出社會用自身專長翻轉命運,改善家庭環境。
不過,羅校長也說,現在的年輕人家庭環境普遍不差,沒有吃苦耐勞的環境和必要,自動自發學習和延宕享受的觀念跟以前的學生比起來差很多。不過,這也是他要努力的地方,教育的功能不是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引導和啟發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努力,只有孩子打從內心認同這樣的價值觀,他們才能全力以赴,心甘情願。
老智者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課堂上的每一位老師就像辛勤耕種的農夫,不斷把善苗撒進學生的心田,天天澆水灌溉,總有一天,孩子心中的善苗會開花結果,將正確的觀念傳遞給身邊的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如此一來,社會一定祥和,國家才有希望。
#教育
#安心就學
#引導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