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 Victor 首部長片《Sorry, Baby》,以細膩而不煽情的筆觸刻劃性暴力倖存者的生命樣貌,探討創傷、社會冷漠與重拾自我力量的過程。
作為導演兼編劇的處女作,Eva Victor 在《Sorry, Baby》中觸及一個沉重卻重要的主題——女性遭受性暴力。她的處理方式既克制又充滿同理,拒絕以視覺衝擊或戲劇化的情節來消費受害者的傷痛。全片沒有多餘的噱頭,也沒有問題性台詞或過火場景,一切都恰到好處。
多層次的敘事結構
故事以非線性方式展開,分為多個時間段,拼湊出主角艾格妮絲(Eva Victor 飾)的人生片段。她獨居在一座小城鎮,擔任母校的大學講師。雖然這座城市曾是她創傷的源頭——多年以前,她在導師戴克(Louis Cancelmi 飾)的家中遭到性侵——但她依然選擇留下。表面上,艾格妮絲看似早已走出陰影。當多年未見的好友莉蒂(Naomi Ackie 飾)來訪時,兩人談笑風生。Victor 巧妙地在劇情中融入幽默,甚至偶爾以黑色喜劇的形式,讓觀眾在沉重議題中得到片刻呼吸。
挑戰刻板印象
《Sorry, Baby》打破了社會對性暴力倖存者的單一想像——受害者不必永遠沉溺於痛苦,也不該被事件永久定義。艾格妮絲依舊能與好友分享親密話題,甚至談及性時不乏笑聲。這部電影不是關於一個人被奪走生命的故事,而是她如何重新奪回生命的主權。
溫柔而不冷漠的鏡頭
儘管角色的內心依舊被創傷撩動,Victor 卻選擇以平靜的敘事節奏帶領觀眾前行,不用煽情手段操控情緒,而是邀請觀眾觀察並感受細節。隨著時間線回溯,我們才理解為何艾格妮絲會對門鎖充滿不安、為何莉蒂會立刻關掉正在播放《十二怒漢》的電視。
對制度與社會的質疑
透過回憶片段,影片對教育體系、醫療單位及司法制度在面對性暴力案件時的冷漠與失職提出批判。尤其是在艾格妮絲擔任陪審員的一場戲中,「無罪推定」與「目擊證人」的法律定義看似合理,卻在私人空間發生的強暴案中顯得格外殘酷。
Victor 進一步指出,理解與同理並非性別專屬的能力——甚至有些女性也未能以敏感與尊重回應艾格妮絲。核心問題在於同理心,而她的電影,正是用充滿同理心的方式訴說。
不消費傷痛的選擇
在那場關鍵的性侵戲中,Victor 用極為克制的鏡頭語言,證明不需露骨的畫面,也能傳達令人窒息的恐懼。當艾格妮絲離開加害者的住所時,攝影機靜靜跟隨在她身後,沒有窺探她的表情,彷彿在為她守護一方私人空間。這種距離,正是社會應該給予倖存者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