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數位平台寫作人,必須每日寫作、頻繁發表,這是毅力的挑戰;而且必須維持水準、內容翻新,所以更是智力的琢磨。自從參與數位寫作以來,我承受過一些挫折,也有過一點點思考。以下是微末的心得,寫出來彼此共勉。 前行規劃之必要 我覺得數位平台寫作在實務上是一種「計劃性寫作」。凡屬「計劃性寫作」,皆可事前擬定「寫作目標」與「實施步驟」。我對學術界的情況較為熟悉,例如撰寫學位論文,從「引起動機」、「擬定議題」、「蒐集資料」、「分析文獻」、「決定架構」以至「預期成果」,皆可預為安排。平台寫作雖與學術寫作規模不同,但其中道理卻是相通的。透過前行規劃,既可確保寫作順暢,又能維持一定水準,實為日常經營不可或缺之基礎。 為寫作而讀書 眾所皆知,閱讀與寫作相生相成。閱讀是寫作的根基,能幫助寫作者累積觀念、增長知見、練習技巧、變換風格,進而提高寫作成效。然而,數位寫作者的閱讀方式,或與一般閱讀有所不同。一般閱讀未必懷有明確目的;而數位寫作者,因為需要頻繁發文,其閱讀往往帶有「為發表而閱讀」的傾向。當然,「為發表而閱讀」仍然可以有多重作用,兩者其實難以截然劃分。只是,數位寫作者的閱讀更具主動性與進取性而已。長久累積下來,在學養方面甚至可能優於某些專業學者,因為後者的閱讀無需如此駁雜多元。 多元思考的習慣 數位平台的寫作者,必須迅速尋得靈感,才能維持日更。凡能刺激靈感的資源,都應積極納入。必須以多元角度審視世界,強迫自己思考各類問題,刻意關注網路新聞,甚至懷著目的觀看影視節目,懷著好奇去領受不同階層的人生經歷。然後,進一步分析這些素材,反覆設想其應用之可能,從而轉化為具個人特色的作品。寫作者如能培養此種思維習慣,便不至於靈感枯竭,亦能使作品更具深度與多樣性。 經常變化表述形式 數位寫作者除了需要經常變換主題、運用創意形式,還應不斷嘗試不同的表述方式。無論是傳統文體,還是新潮語式,乃至自創格式,皆不妨一試。文體的嘗試與風格的探索,皆有助於推陳出新,展現個人寫作實力。寫作若能兼顧穩定與變化,不僅更容易引起讀者興趣,也能拓展自身的表達能力。 規律寫作與持續修正 對數位平台寫作者而言,規律寫作極為重要。無論是寫作時間與空間的安排,寫作過程的自我管理,抑或寫作疲憊時的調養與歇息,皆不可忽略。與其他寫作者交流、分享作品、接受回饋,也是養分之一。維持發表的常態性,可逐步建立讀者的期待與信任。不論當下自覺作品寫得如何,都應自我惕勵。定期回顧過往作品,檢視長處與短板,亦為進步之途。一般而言,具備反思能力與改進意願者,其精進之機遠勝於不理會讀者、抗拒回饋者。 持續關注並積極學習新興數位工具 在Web3時代,新興數位工具層出不窮。數位平台寫作者所需掌握的工具,比以往更多也更繁複,例如WordPress、Hootsuite、Canva、Podbean等。有些工具我至今仍未能完全掌握,然我深知必須持續關注、積極學習。如此方能因應平台寫作之新挑戰。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與數據分析,亦即搜尋引擎優化與網站流量管理,對於提升平台品質與個人品牌知名度,皆有其重要性。這方面我雖仍有不足,但已有不少同道撰文分享其經驗,實應多所關注,虛心學習。 AI工具輔助與創作者主體性的再思 進入AI加持的Web3時代,數位寫作者不再是孤軍奮戰者。從ChatGPT、Claude、Grok等大型語言模型,到Canva、Notion AI、Hootsuite、WordPress插件、SEO輔助工具,皆可視為創作過程中的得力助手。AI能協助生成內容、提出建議、潤飾語句,對於提升產能、節省時間確具實效。然而,AI終究無法取代創作者的靈魂——亦即創作者本身的主體性。真正動人的作品,來自作者的價值判斷、生命經驗與情感投入,而非冰冷計算的程式產物。 尤應關注者,乃AI生成內容之版權歸屬與倫理界線。目前尚無一致標準,若寫作者未經審酌篩選,便將AI生成文字據為己用,或未註明來源與參與比例,即易陷入倫理模糊與法律爭議。AI應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創作的取代者。保持人本思維、倫理自覺與創作責任,方能在AI時代中穩健前行。 學習、參與與自我更新 寫作不該是一場封閉的創作,而應是一段持續的學習與開放的對話。參與線上與實體的寫作營、內容行銷研討會、數位工具工作坊,閱讀相關報告、分析平台數據,關注成功與失敗的寫作案例,皆為自我更新之道。能夠不斷拓展眼界、提升技能者,方能因應平台演算法與讀者偏好的變動,進而穩健長行。 過去數十年,我一直是個古典文學的專業學者;自轉型為數位平台作者以來,我也殷切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位日日能發表、且維持水準的寫作人。
我自覺在主觀上,仍需更多操練與自我挑戰,維持熱情與耐性,方可建立品牌、產生影響力與讀者忠誠度;在客觀上,亦須參與更多研討會與工作坊,閱讀更多新興數位寫作的趨勢與案例,方能趕上潮流,應對得了數位平台寫作的重重挑戰。 當今是資訊奔流、平台競爭激烈的年代,數位寫作既是自我實現的途徑,也是價值溝通的戰場。但願我們都能在創作的道路,既保有古典精神之深度,亦擁抱數位工具之力量;既保持創作主體之尊嚴,亦回應讀者世界之脈動。持續而思,沉潛而寫,日復一日,共同築起這場靜默而有力的創作長跑。
(前曾撰寫一篇《數位寫作沉思錄》,此為更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