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讀 Paper 時,很多碩博士新生都會陷入同一個坑:
明明很認真讀了好幾篇,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抓到它們的「類型差異」,因此比較與整合的時候亂成一團。
要想快速進入狀況,你必須先能在第一時間辨別一篇 Paper 屬於什麼類型。這樣不但能幫助你聚焦重點,還能讓你的筆記更有組織。▋Examine the structure:從架構判斷,例如 IMRAD
IMRAD(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是學術論文的經典結構。
如果你一眼看到它的段落編排是這個格式,大概率是實證研究型的 Paper。
而有些理論性或評論性文章,結構會更自由,甚至以長篇論述代替明確的「方法」與「結果」。
先從結構下手,你就能在腦中先劃好類別框架。
▋Identify type of study:質化、量化,還是混合方法?
辨別研究方法是快速鎖定 Paper 本質的捷徑。
量化研究常見數據表格、統計檢定、模型公式;質化研究則會出現訪談紀錄、主題分析、案例描述。
混合方法則會兩者兼具,例如先用質化探索問題,再用量化驗證假設。
方法類型不同,閱讀重點與批判角度也會完全不一樣。
▋Review the abstract:抓研究關鍵字鎖定主題與方法
摘要雖然短,但往往藏著研究類型的密碼。
多注意動詞與名詞的組合,例如 “surveyed”, “experimented”, “case study”, “meta-analysis”等字眼,基本上就是直接提示了方法。
同時,從關鍵字還可以判斷它是否與你的研究領域高度相關,避免花大量時間在無關的 Paper 上。
先分清類型,再深入閱讀,你的文獻筆記會更高效,整合時也更有邏輯。
對碩博士新生來說,這是邁向系統化學術閱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