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研究所的新生,常常會用「讀小說」的方式讀 Paper——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然後陷入資訊過載。事實上,學術論文每個 section 都有它的「溝通任務」,背後對應著學術界的默契與規則。只要先搞懂它們的功能,你就能在閱讀與寫作時更快抓到重點。
▋Introduction:交代「為什麼這件事重要」
Introduction 不是背景故事的流水帳,而是你對讀者的第一封說服信。它必須完成三個任務:框定領域範圍、指出當前知識缺口、讓讀者相信這個缺口值得被填補。對碩博士生來說,讀 Introduction 時要刻意練習拆解這三層邏輯,因為未來你寫自己的論文時,也得用同樣的手法讓別人覺得「你做這件事很有必要」。▋Methodology:證明「你怎麼做的,別人能重現」
Methodology 是學術界的透明機制。它不是寫給你自己看的,而是寫給任何想複製你研究的人看的,所以它的溝通任務是「可驗證」與「可重複」。碩博士新生常犯的錯是,只注意方法細節,卻忽略它在說服讀者時的角色——方法清楚到位,才能讓讀者相信你的結果不是偶然。
▋Conclusion:確立「這件事的意義與下一步」
Conclusion 不是單純重述結果,而是回到最初的研究問題,告訴讀者:這個研究在該領域中到底填補了什麼、還留下哪些值得探索的空白。它的溝通任務,是在讀者腦中種下一個「接續研究」的種子——而這也是你與該領域長期對話的起點。
掌握這三個 section 的溝通任務,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在「看懂」一篇 Paper,而是在與學術界的規則對齊,讓你在研究的起跑點就走在正確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