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冒業
「後期昆恩問題」(後期クイーン的問題)是90年代以降的日本推理小說一個重要概念,所以不論此專欄還是其他地方,我都已經寫了很多文章講述它的不同面向。其中〈後期昆恩問題迴避攻略大全〉介紹了六種能避免作品出現「後期昆恩問題」的方法,後來又在〈從破解謎團到解決難題:略談異能戰鬥推理小說的風潮〉介紹了第七種方法。
這七種迴避方案的特性可以分為兩大類:1. 結構性迴避:向讀者的挑戰書、加入超能力等非推理手段、從兇手視角敘述事件、敘述性詭計和異能戰鬥(「解決難題」型)推理。
2. 機率性迴避:日常推理和脫格系推理。

方丈貴惠《時空旅人的沙漏》開啟超人氣「龍泉家一族」系列,是當代仍勇於對讀者提出推理挑戰書的紮實之作!
除了以上的,其實還有未曾提及的第八種方法。只是這方法較複雜而且具爭議性,故此無法收錄在先前的文章。這次將會介紹第八種結構性迴避方法——由推理評論家兼翻譯家飯城勇三提出的「判斷線索真偽的推理規則」。
先前已提及過,飯城為了證明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的作品根本不存在「後期昆恩問題」,在其著作《艾勒里.昆恩論》(エラリー・クイーン論)中提出了多種論證,像是〈淺論推理小說的兩種意外性〉介紹過的「意外的推理」(意外な推理)和在〈來自誰的挑戰書:關於推理小說公平性的不破誓〉介紹過的「來自未來的挑戰書」。「判斷線索真偽的推理規則」同樣是他否定昆恩作品中有「後期昆恩問題」的理據之一。飯城仔細考察了「後期昆恩問題」的「原爆點」(ground zero)作品《希臘棺材的秘密》(The Greek Coffin Mystery),他認為偵探艾勒里發現自己被兇手設下的假線索耍了之後,建立了以下四道推理規則並成功借助它們破案:
1. 當可以基於線索a推理出解答A而未有發現與有所矛盾的線索b時,可假定解答A為真。
2. 當出現指向解答A線索a和指向另一解答B的線索b混在一起情況時,對名偵探較為顯眼的一個很可能為假。
3. 當保證線索a為真的人物並不能從基於線索a推理出的解答A中得到任何利益,可假定解答A為真。
4. 在有兇手意圖設下假線索時,指向解答A的假線索a與指向另一解答B的假線索b不可能同時存在,即當中必定有線索為真。
只講規則條文可能太抽象,以下是每道規則的必要性:「規則一」適用於大部分本格推理小說,也是偵探提出最終解答時要遵守的規則。不過現在很多推理小說會加入「偽解答」或「多重解決」的環節去製造案情翻轉,兇手的犯案計畫也愈來愈複雜,不少更懂得刻意設下假線索誤導偵探。於是飯城就提出「規則二」來當判別互相矛盾的線索的真偽。既然兇手要進行誤導,假線索沒有人發現就毫無意義,自然要愈明顯愈好。至於「規則三」 是強調假線索必定會讓人能從中得益,如果沒有的話就很可能為真。反之,如果有的話線索就有可能為假,而從中得益者則可能就是設置假線索的聰明兇手。最後,「規則四」是封殺解答無限增加的可能性。兇手說到底是希望偵探相信他所安排的「偽解答」為真,因此不可能會準備多於一個而且彼此不相容的解答。
飯城認為只要遵守以上規則,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後期昆恩問題」。他覺得法月綸太郎所指的「真相的無限後退」問題只是不實的誇大。所謂的高智能「後設兇手」(メタ犯人)就算真的熟悉偵探的推理方法並且進行「真相的操縱」,他們的能力仍然有其極限,更不能胡亂設下彼此矛盾的假線索,否則只會令誤導計畫失效。因此,「後期昆恩問題」是不可能造成本格推理的危機。
不知道各位覺得飯城的「判斷線索真偽的推理規則」方案如何?乍看之下,規則似乎符合常理,「規則四」更是有力地回應「真相的無限後退」的主張。可是這方法有很大的弱點,因為它建立在相當脆弱的前提之上。 這也是「判斷線索真偽的推理規則」的方案並未收錄在先前的文章的原因之一。
個人認為以上四道規則有兩個問題:第一,設下假線索的操縱者不一定就是犯下命案的兇手;第二,人人對「利益」的理解不盡相同。如果操縱者不是兇手,其目的(或利益所在)就不一定只是要將偵探引導至事先準備好的「偽解答」,繼而指出錯誤的兇手。而就算真的是兇手,其「利益」也未必是不想被抓。由於會爆雷不能講太多,但讀過夕木春央的《方舟》的都會知道,兇手的目的確實有很多可能性,而偵探事前不可能知道。

日本年度推理話題作《方舟》,作者夕木春央挑戰「本格推理唯一一種有別以往的做法」,獻上前所未有的解謎體驗!
日本評論家宇野常寬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小人物的年代》(リトル・ピープルの時代)中高度評價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電影《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的反派小丑(Joker)全新的形象。這個小丑沒有對金錢、名利、理想或任何看似「合理」的東西的欲望,反而將警察、檢察官、黑社會和蝙蝠俠耍得團團轉本身就是其目的所在。推理小說裡同樣可以存在這樣的狂人,而這種人即使同時準備好幾個「偽解答」也沒什麼好奇怪。如此一來,「規則三」和「規則四」便站不住腳。
既然「推理規則」的方案有這麼多問題,是否還有必要介紹?其實先前介紹過的六種方法也不是完美的,特別是兩種「機率性迴避」只降低了出現「後期昆恩問題」的機會,可是像是米澤穗信的日常推理小說「小市民系列」第三作《秋季限定栗金飩事件》便出現誤導偵探的情節。飯城的方案也一樣,雖然不完美,但只要稍加調整(例如透過一些特別處理加入更「上位」的規則「兇手設下假線索必然是想嫁禍於他人」),「推理規則」還是有可能讓偵探推理出的真相得到保證。只要用得其所,它仍是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