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研究所時,很多新生都會犯一個錯——讀 Paper 只是讀,沒有系統地把重要內容變成「可隨時調用的素材」。結果等到寫論文或報告時,才發現自己必須重讀一大堆文獻,浪費時間又耗掉耐心。其實,只要在讀的當下養成這三個習慣,你的 Paper 筆記就會成為未來論文的黃金礦藏。
▋善用 Obsidian、Notion 等數位工具
數位筆記工具的好處,不只是方便儲存,而是能夠快速建立連結。例如在 Obsidian 中用雙向連結,把某篇 Paper 與研究問題、方法論、數據分析等節點串起來,日後就能從任何一個入口快速找到相關資料。Notion 則可以建立 Paper 資料庫,用欄位記錄作者、年份、關鍵詞、摘要,並且加上 PDF 附檔,方便隨時回顧。▋建立「關鍵詞+色碼」的檢索系統
讀 Paper 時,不要只是劃線,而是要有「檢索友好」的標記方式。關鍵詞可以反映你的研究框架,例如「#方法論」「#限制」「#數據來源」。色碼則可以幫助你在長篇筆記中快速定位——紅色代表研究問題,藍色代表數據與方法,綠色代表結論與應用。這套系統累積久了,你會發現整理文獻變得超快,因為素材早已被分門別類。
▋用自己的話總結每個段落
複製貼上原文看似省事,但它不會幫助你理解。真正有效的筆記,是你能夠用自己的話,在兩三句內講清楚該段落的重點。這不只是檢驗你有沒有讀懂,更是在幫你提前進行「論文寫作的預演」。等到真的要寫文獻探討時,你會驚訝於這些原創語句幾乎可以直接放進去用,省下大量重寫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