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走得緩慢,民主也值得守護,因為它保留了我們再次前進的立足點。
那天,我和朋友談起民主的價值。話題從川普的關稅政策開始延伸,他說這樣的政策讓許多人生活更困難,甚至可能把台積電拱手讓人。我聽著他的焦慮,卻不急著反駁。對我而言,這是一場談判——而不是單純的出賣。我不認為台灣只是任人擺佈的棋子,我更在意的是,這枚棋子擺在正確的位置上沒有。
民主不是直線前進
我告訴他,民主不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它更像是在泥地裡行走,你走了三步,或許會退回 2.8 步,可那剩下的 0.2 步,正是民主的保護機制留下的空間。它不會讓你全盤歸零。
在獨裁體制下,不論你走了多少步,只要權力一聲令下,就會退回原點,甚至跌得更深。那 0.2 步看似微小,卻是能讓你再次出發的立足點。
國際視野下的台灣位置
談到國際政治,他質疑美國是否真的會保護台灣。我說,國際政治本來沒有絕對的保護,只有利益與價值的結盟。民主國家之間的信任,不是浪漫的承諾,而是因為我們守護同一套價值——我們不只是保護一塊土地,而是保護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
這不是擺佈與否的問題,而是位置與策略的問題:在正確的位置上,棋子才有最大價值。
民生與民主的辯證
他又提到,民主應該建立在民生完善之上。對此,我搖搖頭。民生經濟不是單線道,沒有「沒有A就沒有B」的絕對因果。
在民主制度中,有多種解方可以嘗試,有不同路徑可以辯論、修正。是的,經濟不佳會讓人對制度產生懷疑,會讓一些人覺得「不舒服」。但我認為,民主本來就是不舒服的事。它讓不同立場的人相互摩擦,讓決策變得複雜、進展變得緩慢,可正因如此,才有空間去糾正錯誤,才不會被一個聲音綁死方向。
別忘了時間系數
我提醒他,很多人討論政治時,都忘了時間這個系數。短期的不適,並不代表制度失效;短期的繁榮,也不代表方向正確。
如果把時間放進計算,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與全貌。今天的不舒服,也許是為了避免未來更深的痛苦;而眼下的挫折,可能正是下一步反彈的能量。
失敗,也是民主的養分
我想起這次大罷免的失敗。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沮喪的消息;對我而言,這卻是一次提醒。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民主從來不容易。
失敗迫使我們反思策略、組織與溝通,也讓我們在挫折中確認——我們堅持的不是某一次行動的結果,而是允許行動與辯論存在的制度本身。
留下,或離開
我和朋友最大的不同在於,她會想著在危機真正到來之前,將家人的資產移到國外,等到戰爭爆發時帶著家人離開台灣。
而我,選擇另一條路——守住台灣,避免走到那一步。因為我希望我的家人,不需要背井離鄉,而能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
在我眼中,這才是民主的真正意義:不只是保障今天的安全,而是確保我們的明天,依然可以在熟悉的家園中展開。
收尾:0.2 步與時間的禮物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它讓我們一路順風,而在於它讓我們在退步時仍保留空間、在困境中仍有機會修正方向。它或許笨拙、緩慢、令人不耐,但它是真實的,也因此值得我們守護。
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接受那 0.2 步 的微小,也能看見它背後的巨大力量。
你覺得,在民主的道路上,什麼才是我們最該守住的那「0.2步」?在關鍵時刻,你會選擇帶著家人離開,還是留下來守住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