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 已成為許多人日常查詢資訊的工具。無論是新聞背景、歷史事件、人物資料,甚至食譜與旅遊攻略,AI 幾乎都能立即給出答案。然而,便利性之下,也隱藏著一個重要的風險:AI 回答的內容並不等於事實。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理解 AI 的特性,再學會一套查證流程。
一、AI 為什麼會給出不同答案?
- 資料來源差異
AI 並不是直接「知道」答案,而是根據訓練資料或即時搜索結果生成回應。若訓練資料中有多個版本,它可能會隨機或依權重選擇一個。 - 資料更新時間不同
有的 AI 使用的是過去訓練的知識庫,未必包含最新資訊;有的則會結合網路即時搜索,但結果依然受限於搜索引擎的索引與演算法。 - 資訊真偽混雜
網路內容未必經過嚴格審核,尤其是知名度較低的人物,更容易被誤傳。 - 語境與提問方式影響
你提問的關鍵字、語氣,甚至語言,都可能改變 AI 搜尋與生成的方式,導致結果不同。
二、如何正確使用 AI 查詢人物資料
- 多平台比對
不要只問一個 AI 或一個網站。至少交叉詢問三個不同來源,例如 ChatGPT、Google 搜尋、百度百科、維基百科,或專業新聞網站。 - 檢視引用來源
AI 若能提供來源鏈接,先打開看看該來源是否可靠,例如是正規新聞媒體、官方網站,還是匿名論壇。 - 注意時間標記
尤其是涉及人物或事件的資訊,要看資料發布時間。人物背景可能會隨時間變化,或早期報導有誤後來才更正。 - 優先考慮權威與官方資訊
若該人物曾在官方採訪、出版物、認證社群帳號中親口說過自己的出生地,那個版本通常比其他二手資料更可信。 - 保留懷疑態度
若找不到單一可信版本,就不要急著下結論,可以標註「資料未確定」或「來源不一」。
三、用「楊蘭蘭是哪裡人」做示範
ChatGPT 說:
目前,關於「楊蘭蘭是哪裡人」這個問題,有幾種完全不同的報導版本,但都尚未獲得官方證實,資訊容易混淆。以
下是目前媒體上出現的主要說法:
報導版本一:神秘23歲富豪,可能來自台北? 部分社群和海外媒體引用來源指出: 她今年23歲(推測為2002年出生),生於台北,持有澳洲永久居留權,長住雪梨德寶灣的雙海景別墅。其父 allegedly 為「台灣正雄集團董事長楊正雄」FacebookThreads。 然而,這些資訊目前沒有其他可信來源進一步確認,也未見正式家庭背景資料。
報導版本二:網路謠言與推測 另一派傳聞聲稱: 她是「習近平的私生女」等高度政治敏感的身份推論,主要源自網路評論與揣測,並且存在高度爭議,被大量媒體標記為輿論猜測而非事實Yahoo新聞news.creaders.net。 這類傳聞多基於政治陰謀論與無法驗證的「分析」,應慎重對待。
報導版本三:日常人物,完全沒有曝光背景 更有報導指出: 該名女子幾乎“查無此人”:無社交帳號、無公司註冊資料、更無 LinkedIn 或其他公共紀錄,背景神秘模糊香港01聯合報。 這反而強化了“身份不透明”的神秘感。
目前結論 綜合上述資訊: 沒有官方可靠資料確認「楊蘭蘭是哪裡人」。目前所有媒體與網路上流傳的背景大多屬於推測或匿名來源,尚未經過權威驗證。
建議您持續關注後續法院出庭記錄、法院或警方正式發布,或有關單位(如社群資料、家族聲明)的確認內容。到目前為止,尚無確定的結論。 若您希望,我可以協助追蹤後續消息或更新內容,或者進一步探究特定方面的背景(例如本名、家庭背景、出生地),再和您分享最新資訊。
GIMINI說:
關於楊蘭蘭的身分,目前網路上資訊眾說紛紜,不過大多數說法都與中國官方的「認知作戰」有關。
在澳洲雪梨發生一起車禍後,肇事者楊蘭蘭的身分引發廣泛關注。由於她的年紀輕輕就駕駛名貴跑車,還能支付高額保釋金,許多人懷疑她來自中國權貴家庭。
不過,中國部分網站隨後出現了「楊蘭蘭是台灣人」的文章,稱她出生於台北,父親是台灣某集團的老總,母親也擔任基金會要職。但旅日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查證後表示,台灣並不存在這家公司或基金會,因此他認為這是中國為了轉移輿論焦點,將其抹黑為「台灣人」的認知作戰手法。
總結來說,目前沒有可靠資訊能證明楊蘭蘭是台灣人。網路上關於她身分的說法,很有可能是中國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而散布的假消息。
perplexity說:
楊蘭蘭是台灣人,2002年出生於台北。她持有澳洲永久居留權,長期居住在澳洲雪梨的高級海景別墅區。楊蘭蘭的父親是台灣正雄集團的負責人楊正雄,該集團在台灣有一定的影響力,而楊蘭蘭的生活相當奢華,但其背景和家庭身份在網絡上相當神秘,網上幾乎沒有她的數位。近期她因災難事件成為媒體焦點,引發關注猜測與討論。
GROK說:
楊蘭蘭是中國人,出身於中國大陸權貴家庭背景(據多方傳聞與分析,她可能為中共軍政高層後代,如紅四代),目前持有澳洲永久居留權,長期居住在悉尼。網傳她出生於台灣台北的說法已被指為中國媒體的認知作戰宣傳,相關細節經查證不實(如虛構的台灣企業集團與政治連結)。她的國籍與具體出生地未有官方證實,但事件中被廣泛描述為華裔(Chinese descent),並涉及中國社交媒體的熱議與猜測。
四、AI 查詢的最佳實踐建議
看到沒,這四種回答都不一樣,你該相信哪一個?大概有下列作法。
- 先問 AI,後查來源:把 AI 當成快速整理資訊的起點,而不是最終判斷依據。
- 保留多版本資訊:特別是爭議性或冷門問題,直接記下不同版本與來源。
- 找一手資料:包括本人訪談、官方公告、出版物等。
- 記錄查詢過程:寫下你什麼時候、在哪裡查到哪個版本,以便日後驗證。
- 避免直接複製貼上:先自行確認內容真偽,再引用到你的文章或研究中。
真正要做研究就必須逐一對照,才能夠找到真正的來源。
結語
AI 在查詢資訊上的確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它並不是「真理機器」。當你遇到像「楊蘭蘭是哪裡人」這樣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時,最好的做法是:保持懷疑、交叉比對、追溯來源,並且明確標註資訊的時間與可靠性。
用 AI,不是為了讓它替我們思考,而是讓它成為我們尋找與驗證資訊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不被誤導,也不誤導他人。
聯想
或許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或許是一個值得深挖的工作,找出每一件事情的真實來源。我說的是系統化的思考。然後做成一個模組。可以成為賺錢的工具也不一定。
擴充
如果楊蘭蘭是台灣人,是認知作戰的話,那該如何破解?也可以成為另一個賺錢的項目。又或者是學習中國如何打認知作戰,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