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施明宏建築師
【建築計劃該怎麼畫?用一張設計地圖說故事:老師一看就懂!】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畫了滿滿一大張建築計劃圖,自己覺得很有邏輯很完整,結果老師卻一臉問號:「你到底想表達什麼?」
以下是筆者模擬繪製考生作業圖的觀察雖然此版面形式在內容安排上相當豐富,但版面比例分配存在落差。建築計劃圖佔用過大的比例,壓縮了剖面圖與透視圖的表現空間,導致需要另行繪製的圖面被迫縮小,細節呈現不足。最終,A1 版面容易因資訊擁擠而顯得雜亂,降低評審快速抓取重點的效率。

其實,建築計劃不只是把圖畫好,更重要的是——讓人看得懂你的設計思考!今天就來聊聊,要怎麼把建築計劃畫得清楚又吸睛,讓你的作品一秒抓住評審目光。
筆者建議:在建築師考試或設計競圖的圖面表現中,我常提醒同學:版面構成不是單純的資訊擺放,而是你引導評審理解設計邏輯的工具。多年帶考的經驗告訴我,一張好的版面安排,可以在有限的圖幅中同時兼顧「重點突顯」與「視覺節奏」。評審在短短幾分鐘內翻看圖面,如果能被你清楚的層次與流暢的視線引導抓住重點,就能迅速捕捉到作品的核心價值,這往往是決定分數高低的關鍵。
建築計劃不是「畫滿版」
很多考生以為「畫越多=分數越高」,於是把整張圖面塞滿,但評審真正需要的,是能快速理解設計思路的「地圖」。在我的帶考經驗裡,許多同學最大的失分點就是缺乏主角、層次與敘事性。
一、版面結構:骨架清楚,資訊有路徑
在考場上,評審只有短短幾分鐘看你的圖,你必須幫他設好「導航」:
- 基地條件:讓人一眼看出場地特性與限制。
- 設計策略:你打算怎麼解決問題。
- 配置方案:建築擺放、動線流向。
- 成果展示:剖面、透視、模擬,讓評審看到想像力。
- 營運規劃(若題目涉及):簡單說明未來如何被使用。
多樣化版型結構
- 圖面組合方式不單一,有直式、橫式、方形、圓形與特殊形狀(如菱形)的配置,能增加視覺的節奏感與趣味性。
- 有動線與視覺引導
- 箭頭與元素之間的排列,讓讀者的視線能跟隨規劃的順序移動,有助於形成「故事性版面」。
二、圖文敘述:要有故事節奏
建築計劃應該像一段故事,而不是圖鑑。
錯誤示範:一次丟滿所有圖,再擠一坨字。
正確示範:一圖一重點,一步步推進。
- 圖文模塊分明
- 各模塊之間有明顯的邊界與間隔,不會整張圖擠成一團,具備閱讀緩衝區。
- 具備層級變化
- 大小圖比例有明顯差異,方便在設計時透過主圖與輔圖分出重點與次要訊息。
四、圖面層次:主角要跳出來
我看過太多同學的圖「每張都長一樣」,顏色、筆觸、文字密度相同,結果整張版面變背景。
最簡單的改進方式:
- 重點圖 → 放大、加粗標題、強化對比色
- 次要圖 → 保持簡潔
- 靈活可套用不同內容
- 因為有多種版型選擇,這套草圖能適配不同題型(平面圖、剖面圖、透視圖、分析圖等),延展性高。
五、評審角度:三分鐘定生死
評審不會像老師批改作業一樣細看。通常只有三到五分鐘,就決定你這張圖「有沒有抓到重點」。
- 如果版面亂,他們直接跳過。
- 如果主角清楚、故事完整,他們才會有耐心往下看。
什麼是「建築計劃」?不是只有畫圖這麼簡單!
「建築」這兩個字,大家都不陌生,無非就是空間、結構、形式的展現。但「計劃」呢?它其實是有目標、有步驟、有邏輯地整合基地現況、法規、需求,最後提出一套可落實的方案。
筆者建議提醒
很多同學的失分點,就是只有圖面,沒有讓圖說話。記得:圖面要能讓評審從第一張看到最後一張,腦中像跟著你走了一遍基地與設計流程。

- 基地位置與環境分析圖(標註主要道路、周邊建物、自然環境)
- 法規條件整理表(簡潔符號+關鍵數字)
關鍵一:版面結構——資訊骨架要清楚
一張好的建築計劃圖,像是一張清晰的地圖,讓人一眼就能找到資訊的「路徑」。那什麼東西一定要有?
- 基地條件:讓人知道你面對什麼樣的場地。
- 設計策略:你打算怎麼解決基地的各種問題。
- 配置方案:建築物怎麼擺、動線怎麼走。
- 成果展示:效果圖、模擬圖,讓人看到你的想像。
- 營運規劃:如果有,簡單說明未來怎麼用。
筆者建議提醒:
我常叫學生在版面編排時先「假裝自己是第一次看這張圖的人」,問自己:我能不看文字就懂八成內容嗎?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你還要調整。

- 版面格線草圖(明顯的分區標題位置)
「滿版」錯誤示例 vs. 「留白」正確示例

左側版面(缺點)
- 重點不夠明確
- 所有圖塊線條粗細與灰階接近,視覺層級不明,評審第一眼很難判斷主圖與輔圖的重心。
- 視覺節奏較凌亂
- 元素間的留白與間距不均,有些區域擠壓、有些過空,閱讀節奏不穩定。
- 視覺引導不連貫
- 雖有箭頭連結,但主視覺流動感不足,觀者的視線容易在中途跳脫版面邏輯。
- 資訊量分配失衡
- 大圖與小圖的比例落差不明顯,造成整體版面顯得平淡,缺乏視覺高潮點。
右側版面(優點)
- 層級分明
- 灰階與塊狀底色強化了主圖與輔圖的差異,讓核心內容一眼可辨。
- 閱讀動線清晰
- 深色塊作為視覺節點,引導觀者從上到下依序瀏覽,提升敘事流暢度。
- 留白比例合理
- 元素之間的距離更均衡,給視覺足夠的呼吸空間,避免版面擁擠。
- 視覺節奏感佳
- 大小、明暗交替排列,形成韻律感,讓觀者在瀏覽過程中不會感到疲累。
- 重點聚焦
- 灰底與深色塊成功聚焦重要資訊,降低干擾,提升版面專業感。

關鍵二:圖文敘述——有邏輯、有節奏地說故事
建築計劃不是靜態圖鑑,更像一場有起承轉合的故事。你要讓評審跟著你的思路走,了解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後的原因。
故事流程範例
- 現況問題:基地有高架橋,噪音大。
- 解決方法:設置綠帶、建築物後退、設計隔音牆。
- 成果呈現:用圖表、剖面、平面、透視圖,清楚展示方案。

筆者提醒
很多考生的圖文節奏是「先丟全部的圖,再擠一坨字」。最好是一圖一重點,一步一步推進,讓評審能跟著「看圖 → 看文字 → 接下一步圖」。
關鍵三:配色策略——顏色是功能,不是裝飾
配色的重點在於「功能性」,而不是單純裝飾。
建議做法:
- 動線用紅色:一眼知道人怎麼走。
- 綠帶用綠色:代表植栽或景觀。
- 建築主體用灰色或深色:凸顯主角。
- 水體用藍色:一目了然。

筆者強烈建議提醒
三種主色+背景色已經夠了,顏色越多越亂。評審是先看懂你在表達什麼,不是先欣賞你配色多繽紛。
在考試過程中,我觀察到有些同學的圖面雖然完整,但每張圖的處理方式幾乎相同(這就是問題):顏色、筆觸、文字密度都一樣,結果看起來全都像背景,缺乏主角與層次。依照我的經驗,最簡單的改善方法就是在重點圖上放大表現、加粗標題並加強色彩對比,讓其成為畫面核心;其他次要圖則保持簡潔,避免互相干擾。若能透過圖片的對比示例來練習,例如比較「重點突顯版」與「無主角版」的配置圖,就能更清楚理解如何讓觀者一眼聚焦在設計重點,進而在考場上有效抓住評審的目光。

建築計劃=你的設計說明書
同學記得想把建築計劃畫得好,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
- 版面結構清楚,像地圖一樣好找資訊;
- 圖文敘述有邏輯、有節奏,故事線明確;
- 配色簡潔有功能性,主次分明。

下次再畫建築計劃時,不妨想想:你的設計地圖夠清楚嗎?故事說得動人嗎?顏色有幫助理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