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一輩子怨恨父母無濟於事。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然後呢?
在心理成長的討論中,「原生家庭受害論」往往成為一個敏感且容易引發情緒的話題。這個觀點認為,我們今天的痛苦很大部分來自父母當年的影響與傷害。
然而,如果追溯這個因果鏈條的源頭,會發現根本無法找到一個絕對的起點。父母的痛苦,又是誰造成的?他們的童年可能同樣充滿了傷痛與不幸。以此類推,似乎每個人與生俱來都伴隨一些生命中的苦難。
因此,一個比較中立的看法是:代代相繼的因果關係之下,每個人所承受的創傷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罪魁禍首」,更重要的是,責怪父母無助於解決問題。問題是,當我們內心還停留在痛苦與憤怒中,原諒父母是極其困難的。甚至要進入到憤怒的階段,前期可能已經走過認同、羞恥、自卑、封閉、自責等等一連串過程,一晃就是十幾年,或者有不少人終其一生都走不到憤怒,其實並不少見。
在心理療癒的過程中,「原生家庭」常被當作一個歸因點,而非歸罪的對象。歸因,是為了找出痛苦的本質與源頭,才能進行有效的療癒,這點是非常重要且正確的方向。
但是,人的內心成長是階段性的,當一個人還處在未成熟時期,往原生家庭去溯源,反而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與理解方式。
一個人對父母有深切而複雜的心結,需要正視與釋放積壓在內心的委屈、悲切與怨恨,讓凍結在痛苦當時的內在小孩得到安撫與陪伴,逐步療癒那些深層的創傷。
當那個內在小孩得到釋放、恢復生機時,慢慢才有可能去了解父母的童年,觀察那些不幸如何在家族中被傳承,造成了父母他們的侷限、他們沒有能力付出愛。
這個階段往往是轉折點,當一個人能理解並接納父母真實的樣貌,不再只是將他們視為傷害的「源頭」,而看到家族創傷得以跨代流轉的事實。也就是說,他們開始看到自己生命背後較大的脈絡、家族的業力,這時,真正的諒解、接納與寬恕才會真實發生。
療癒與成長是循序漸進的,不需要強迫自己立刻完成「原諒」的課題。重要的是先療癒內心的傷痛,讓內在成長與壯大,能在自己的步調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也許到了那裡,會發現不只是原諒這一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