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創傷的三種明顯跡象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一、災難化思維:總是往最壞處想

你是否習慣性設想事情最壞的發展?只有想像到事情最壞會怎麼「落底」之後,才能夠安心?

原因可能是在你的童年時期,父母較少給予支持,犯錯時更是非打即罵,讓你從未聽過一句溫柔的「慢慢來」、「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

因此,每當你面臨事情,便會習慣性地預知潛在的風險,提前做好預防,形成一種過度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反應。

二、總是猜測身邊人的想法

或許你曾有一個喜怒無常的父親或母親,讓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何時會情緒失控,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受到牽連。為了保護自己,你養成了一種防禦機制

你會習慣性地預判對方的情緒與想法,在心中預備幾套應對方法,希望能將可能發生的失控降到最低。

三、擅長挑出別人的錯

你是否總是喜歡關注事情壞的一面,而很少看到好的一面?

這可能是因為在人格尚未成熟時,父母給你創造了一個錯誤的思維環境。在成長過程中,你總是被監督、被指責,父母只會盯著你的缺點,看不到你的優點,你表現好是應該的、基本而已,但你做錯事就完了。

久而久之,你的潛意識裡就習得了這套模式,非常擅長自我否定與否定他人,覺得世界處處都不好,有很多「壞人」,好人好事都不會長久,逐漸變得悲觀消極,對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動力。

童年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潛移默化地干擾我們。

瞭解原生家庭和創傷,並非為了指責或推卸責任,而是為了看見自己在原生家庭裡習得的錯誤,進而改善與修正,與原生家庭和解,這樣你的人生才不會持續受到過去的影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96巷23號
6會員
42內容數
不務正業的律師、實習心理師、圖文創作者。不想寫執業心得或法律科普的時候,多半會寫心理療癒、分享學習方法,順便說說她看到的世界。
96巷23號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你可能從小看到父母經常爭吵,長大後卻在感情裡習慣挑選容易產生衝突的對象。
2025/08/10
你可能從小看到父母經常爭吵,長大後卻在感情裡習慣挑選容易產生衝突的對象。
2025/08/04
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常會發現自己不斷重複著與原生家庭類似的模式,尤其是那些從小缺乏愛的人,更容易在伴侶身上尋找「重新被養育」的感覺。
2025/08/04
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常會發現自己不斷重複著與原生家庭類似的模式,尤其是那些從小缺乏愛的人,更容易在伴侶身上尋找「重新被養育」的感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常常發生許多衝突。父母應該陪伴自己先,不再以反射式憤怒的方式回應孩子,這樣孩子應對父母的方式也將有所不同。這些孩子已經遺忘的事,一直存在我們的心中,終有一天,都將變成我們與孩子間的養分。
Thumbnail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常常發生許多衝突。父母應該陪伴自己先,不再以反射式憤怒的方式回應孩子,這樣孩子應對父母的方式也將有所不同。這些孩子已經遺忘的事,一直存在我們的心中,終有一天,都將變成我們與孩子間的養分。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