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災難化思維:總是往最壞處想
你是否習慣性設想事情最壞的發展?只有想像到事情最壞會怎麼「落底」之後,才能夠安心?
原因可能是在你的童年時期,父母較少給予支持,犯錯時更是非打即罵,讓你從未聽過一句溫柔的「慢慢來」、「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因此,每當你面臨事情,便會習慣性地預知潛在的風險,提前做好預防,形成一種過度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反應。
二、總是猜測身邊人的想法
或許你曾有一個喜怒無常的父親或母親,讓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何時會情緒失控,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受到牽連。為了保護自己,你養成了一種防禦機制。
你會習慣性地預判對方的情緒與想法,在心中預備幾套應對方法,希望能將可能發生的失控降到最低。
三、擅長挑出別人的錯
你是否總是喜歡關注事情壞的一面,而很少看到好的一面?
這可能是因為在人格尚未成熟時,父母給你創造了一個錯誤的思維環境。在成長過程中,你總是被監督、被指責,父母只會盯著你的缺點,看不到你的優點,你表現好是應該的、基本而已,但你做錯事就完了。
久而久之,你的潛意識裡就習得了這套模式,非常擅長自我否定與否定他人,覺得世界處處都不好,有很多「壞人」,好人好事都不會長久,逐漸變得悲觀消極,對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動力。
童年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潛移默化地干擾我們。
瞭解原生家庭和創傷,並非為了指責或推卸責任,而是為了看見自己在原生家庭裡習得的錯誤,進而改善與修正,與原生家庭和解,這樣你的人生才不會持續受到過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