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015【#你世界的主角是誰】,談到我們身為小小孩時期的困惑與為難,進而演變成世界裡的主角是媽媽(照顧者),而不是“你自己”。
很開心在015篇的後續,能收到身為孩子、父母親,或是即將成為父母親的私訊回應。在這些私訊裡頭,我閱讀到許多忍耐、壓抑、悲傷,以及那些不敢多談、害怕回想的心情。尤其重複提到的是「#我不敢對我的父母親生氣」。
以及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字:
「#我可不可以恨我的父母親?」
看到這些心情,我心裡很心疼。
也因此,想在這第16篇,和你的這些情感說說話,希望你能看到。
/
我知道,在談父母親時,身為孩子的我們總是百感交集,各種感受都會混雜、攪和在一起。且在無意識下,融合成一坨無法整理的巨大糾結團,撞擊著我們,也滲透到心靈各處;使我們的意識需要很快地回歸倫理道德,努力抵擋、找回平衡的理智。
但事實上,或許很多時候你已經覺察到,
自己的理智層面對我們的心靈並不夠用。
真實的感受並不是非黑即白,能如此單純、簡化,與極端。
反而,處處顯示「心靈極其複雜」;你感覺到的百感交集,才是與你的感受相符的事實。
/
當我們還是小小孩時,確實與父母親有不同感受很容易有風險,甚至產生「生存的危機」。所以,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我們學習到要展現積極正面、快樂的模樣;排除所有負向的感受。
尤其,我們好害怕讓父母親傷心、失望。
漸漸的,在我們心中「生氣」這負面情緒好像變得很可怕,猶如可以毀滅全世界的危險力量。然而,光「生氣」就已經這麼可怕,那是不是更甭提「恨」了?
/
在這裡,我想和你說:
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面向。
你、我、父母,都一樣。
有一部分,你深深愛著你的父母、你感激著你的父母。
可是同時,你也可以有另一部分是,你對你父母的回應、態度感到受傷、氣餒,甚至無法認同,而有生氣、憤怒的感覺。
即使你心中冒出「對父母生氣」、「恨父母親」的念頭,那並不等於你否定父母親「全部的好」。
這些念頭,都沒有牴觸。
沒有觸犯、冒犯你對父母親的愛;也不是為挑撥、分化親情,更不是你違背道德倫理。
/
憤怒與恨意並沒有你想得那麼有威力,它們並不會毀滅掉所有的愛。
這些愛、這些恨,在你心靈都可以「同時存在」;且你的心靈也在等待你允許它們共同存在。
倘若你持續防衛、壓抑、抑制,才會如火山爆發,發生你擔心的毀滅。
後記|「恨父母親,並不代表你不愛你的父母親」
唯有當你能看見、認識、接納這些情感,你的情感才不會變成真正的危險。
反之,我想重述最後提到,如果我們將自己綑綁在理智層面,持續防衛、壓抑、抑制,在心中衍生無限衝突與痛苦,那終將會如火山爆發,超過你可以承受的範圍,發生你心中擔心的全面毀滅。
可怕的不是情緒.而是你放棄了思考,直接的行動。
・希望這裡的文字,能成為你獨處的陪伴・
祝 好
/A healing space💡
#心理內耗 #自我覺察 #厭世 #原生家庭 #以傷療傷 #為療傷而聊傷 #心裡的傷在說話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想與你說的話 #心理諮商 #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