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我可不可以恨我的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前一篇015【#你世界的主角是誰】,談到我們身為小小孩時期的困惑與為難,進而演變成世界裡的主角是媽媽(照顧者),而不是“你自己”。

很開心在015篇的後續,能收到身為孩子、父母親,或是即將成為父母親的私訊回應。在這些私訊裡頭,我閱讀到許多忍耐、壓抑、悲傷,以及那些不敢多談、害怕回想的心情。尤其重複提到的是「#我不敢對我的父母親生氣」。

以及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字:
#我可不可以恨我的父母親?

看到這些心情,我心裡很心疼。
也因此,想在這第16篇,和你的這些情感說說話,希望你能看到。

我知道,在談父母親時,身為孩子的我們總是百感交集,各種感受都會混雜、攪和在一起。且在無意識下,融合成一坨無法整理的巨大糾結團,撞擊著我們,也滲透到心靈各處;使我們的意識需要很快地回歸倫理道德,努力抵擋、找回平衡的理智。

但事實上,或許很多時候你已經覺察到,
自己的理智層面對我們的心靈並不夠用。

真實的感受並不是非黑即白,能如此單純、簡化,與極端。

反而,處處顯示「心靈極其複雜」;你感覺到的百感交集,才是與你的感受相符的事實

當我們還是小小孩時,確實與父母親有不同感受很容易有風險,甚至產生「生存的危機」。所以,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我們學習到要展現積極正面、快樂的模樣;排除所有負向的感受。

尤其,我們好害怕讓父母親傷心、失望。

漸漸的,在我們心中「生氣」這負面情緒好像變得很可怕,猶如可以毀滅全世界的危險力量。然而,光「生氣」就已經這麼可怕,那是不是更甭提「恨」了?

在這裡,我想和你說:

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面向。
你、我、父母,都一樣。

有一部分,你深深愛著你的父母、你感激著你的父母。

可是同時,你也可以有另一部分是,你對你父母的回應、態度感到受傷、氣餒,甚至無法認同,而有生氣、憤怒的感覺。

即使你心中冒出「對父母生氣」、「恨父母親」的念頭,那並不等於你否定父母親「全部的好」。

這些念頭,都沒有牴觸。
沒有觸犯、冒犯你對父母親的愛;也不是為挑撥、分化親情,更不是你違背道德倫理。

憤怒與恨意並沒有你想得那麼有威力,它們並不會毀滅掉所有的愛。

這些愛、這些恨,在你心靈都可以「同時存在」;且你的心靈也在等待你允許它們共同存在。

倘若你持續防衛、壓抑、抑制,才會如火山爆發,發生你擔心的毀滅。


後記|「恨父母親,並不代表你不愛你的父母親」

唯有當你能看見、認識、接納這些情感,你的情感才不會變成真正的危險。

反之,我想重述最後提到,如果我們將自己綑綁在理智層面,持續防衛、壓抑、抑制,在心中衍生無限衝突與痛苦,那終將會如火山爆發,超過你可以承受的範圍,發生你心中擔心的全面毀滅。

可怕的不是情緒.而是你放棄了思考,直接的行動。

・希望這裡的文字,能成為你獨處的陪伴・

祝 好


/A healing space💡

#心理內耗 #自我覺察 #厭世 #原生家庭 #以傷療傷 #為療傷而聊傷 #心裡的傷在說話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想與你說的話 #心理諮商 #諮商

avatar-img
15會員
36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監事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以傷療傷」讓曾經的傷有不一樣的樣貌,讓傷向我們說的話有了意義。 將這空間獻給所有在生命路上受傷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聊傷與療傷。 /A healing spac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和父母意見不合,甚至被干涉的情況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那麼學會讓父母失望,這是和父母建立健康成熟關係的第一步。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有人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但父母的愛何嘗不是有私的?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有私的, 因為有私,所以希望你比其他人更好, 因為無私,所以把能付出給孩子的都奉獻出去。 或許有人說—「父母對姐姐、對哥哥、對弟弟、或對妹妹比較好~」 的確,父母都是偏心的,但我們何妨也不是偏心的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和父母意見不合,甚至被干涉的情況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那麼學會讓父母失望,這是和父母建立健康成熟關係的第一步。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有人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但父母的愛何嘗不是有私的?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有私的, 因為有私,所以希望你比其他人更好, 因為無私,所以把能付出給孩子的都奉獻出去。 或許有人說—「父母對姐姐、對哥哥、對弟弟、或對妹妹比較好~」 的確,父母都是偏心的,但我們何妨也不是偏心的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