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玩具收拾時間,都像在演一場災難片。

梨仔玩樂 vs 媽媽崩潰
你可能會想:「她都 5 歲了,怎麼還不會收玩具?」我也常這樣問自己,直到我翻開科學書,才發現,原來是大腦🧠還沒準備好。
1️⃣ 大腦沒長齊?前額葉才是關鍵
收玩具看似簡單,其實是大腦多區域協作的成果。
- 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組織、延遲滿足。
- 3~4 歲的孩子,前額葉連結還不成熟,短期記憶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
所以當我告訴梨仔「收積木」,她的腦袋其實在想:「收…什麼?等等,這塊積木要疊那邊!」

2️⃣ 執行功能三人組還在長大
收玩具需要三大執行功能同時運作:
- 工作記憶 → 記住哪些玩具放哪裡
- 認知靈活性 → 從玩耍模式切換到收拾模式
- 自我控制 → 抑制再玩一遍積木的衝動
對梨仔來說,這三人組還在上「幼兒版大腦訓練班」,所以她常常「剛想收就又跑去玩」,甚至積木被丟來丟去像跳舞一樣。

執行功能三兄弟(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自我控制)還在長大
3️⃣ 精細動作也有門檻
收玩具不只是心理問題,手部精細動作也要跟上。
抓、搬、分類、放回盒子,對 3~4 歲的小手來說,比拼積木還考驗。 阿桃常常把超大的積木或玩具塞進太小的盒子,結果玩具掉了又滾出來。 這就是科學告訴我們的「手眼協調尚未成熟」。

手眼協調尚未成熟
4️⃣ 心理成熟度:理解因果的關鍵
孩子收玩具不是單純動作,而是心理遊戲。
她要理解:「收好 → 玩具還在 → 媽媽心情好 → 我玩得開心」。 5 歲前,這種抽象因果思考還不穩定,所以不收、不按規矩亂丟,是完全合理的行為。
5️⃣ 那我該怎麼辦?
科學說梨仔 5~7 歲才有能力穩定收玩具,但現實生活不能等到大腦成熟才省事。
我總結出三招生存策略:
- 限定玩具量
梨仔一次只能玩 1~2 類玩具,其他先收起來。 - 收拾變遊戲
設計「限時收拾挑戰」或「收完積木唱收拾歌」,讓大腦開心合作。 - 大桶懶人法
怕崩潰?先把散落玩具掃進大桶,情緒穩了再分類。

6️⃣ 科學安慰自己
每次我崩潰前深呼吸,告訴自己:
「梨仔不是故意作對,我只是看見了前額葉還沒長齊的小手小腦。」
收玩具,看似瑣碎,實際上是孩子大腦發展的縮影。等她 5~7 歲,那三兄弟(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自我控制)會逐漸上線,手腳也協調了,收玩具就會從「災難片」變成「順暢短劇」。
💡 小提醒給媽媽們
- 不求完美,先收最危險的積木或小零件。
- 降低收拾次數:分批收或限定玩具量。
- 保持幽默感:記住,你看的是大腦發展,而不是「不聽話」。
梨仔還小,崩潰是正常;科學告訴我——我不是壞媽媽,只是大腦還沒準備好收玩具的小手正在成長。
這篇我要獻給今天爆炸的我自己,大家也有像桃梨媽咪一樣爆炸的時刻嗎?
留言跟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