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爭寵心理學】誰先喝豆漿?孩子不是在搶飲料,而是搶你心裡的位置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誰先喝豆漿?那不是重點——

孩子要的,是你心裡的位置

早餐時間,一場平凡的豆漿爭奪戰,差點引爆全家情緒的連鎖反應

raw-image


平常是這樣的:

姊姊梨仔吃飯速度快,總是第一個喝到豆漿;

妹妹阿桃比較慢,常常是第二個。


但那天一切不一樣。

兩個孩子吃完早餐後先跑去玩,爸爸這時才從冰箱拿出豆漿

因為阿桃離他比較近,他就順手先叫了阿桃來喝

結果,爆炸了的不是阿桃,而是——梨仔。

「你沒有先叫我喝豆漿……我會難過啊。」


梨花帶淚地看著爸爸,語氣裡滿是委屈與不安

爸爸有點火:「你又不是沒喝到!只是你剛才不在旁邊!」

眼看兩人情緒升高,我趕緊介入,請梨仔先不要說話。


我知道,這不是在吵「誰先喝豆漿」。

是梨仔在問:「我是不是你心裡的第一個?



✦ 在孩子心中,「誰先」是愛的排序

對我們大人來說,離得近就先喝,有什麼好計較的?

但對孩子來說,那是一種潛意識裡的情感秩序感:


「你是不是比較喜歡她?」

「你為什麼沒先想到我?」 「我是不是比較不重要?」

這些話孩子說不出口,就變成了哭、賭氣、情緒反應。


而大人如果在當下用憤怒回應,只會加深孩子「我果然不是被理解的那個」的信念。



✦ 一場情緒風暴,也是一堂公平教育課

我蹲下來,對梨仔說:

「不論誰先喝,重要的是你們都喝到了

如果每次都是阿桃先,你也會覺得不公平,對吧? 就像上課時如果老師每次都只叫一個人回答問題,其他同學也會覺得被忽略呀。」

「爸爸愛你,也愛阿桃。誰先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一直把你們放在心上。」

raw-image


我還陪她一起回憶爸爸出差時買的禮物:


「Elsa是買給你的,Moana是給阿桃的,小熊軟糖是你們一起吃的

這些都是爸爸在心裡裝著你們的證明啊~」


那一刻,梨仔的情緒慢慢平復。

她開始明白,有時公平,不是我每次都排第一,而是——我們都有被在乎



✦ 爸爸也需要被理解

其實爸爸也不是不愛孩子,他只是比較習慣用邏輯處理事情:

「誰在旁邊就先給誰喝,有什麼好哭的?」

但孩子不是在搶一口豆漿,是在搶一份心裡的排序

他們用情緒,試圖表達:「你還在不在意我?」

而我們大人能不能在混亂裡看到真正的需求?

能不能在怒氣裡練習轉彎,回應那句沒說出口的:「你還愛我嗎?」



✦ 手足情感排序背後的科學觀點

這場豆漿之戰,不只是手足爭寵,也是情緒與認知發展的縮影。

從科學角度來看,有三個重要觀點:

1. 前額葉尚未成熟:孩子難以情緒自控

小孩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完全發展,這區域負責抑制衝動與情緒調節

所以當他們感受到「不公平」,就會用哭鬧來表達,而不是理性溝通

這不是故意,是生理發展本來就還沒到位


2. 依附理論:孩子爭的是安全感

根據依附理論,孩子會敏銳觀察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順位」

當「總是她先」變成一種慣性,這時只要一次順序改變,就可能觸發不安情緒

孩子就會懷疑:「我是不是比較不被重視?」


3. 手足競爭是自然現象,需正向引導

手足間爭先、爭寵,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一部分。

適當的輪流制度、公平分配的練習,有助孩子學會等待、尊重與合作,

也是情緒智力(EQ)培養的核心練習



✦ 桃梨媽咪說

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每一次都排在第一;

他們需要的,是在被落下時,你還記得他。

我們不是在爭奪豆漿的順序,而是在建立孩子內心的安全排序。

家庭的愛,不是永遠把你排在第一,

而是即使你一時不是第一, 我們的手還牽著你,心沒有放開你。


📌 給爸媽的小提醒

  • 輪流制度,具體說明:下次豆漿出現時,可以事先說:「今天換誰先喝」,讓孩子有預期。
  • 用具體行動證明愛:不只是講道理,也陪孩子回憶爸媽曾經的「愛的證明」,增加安全感。
  • 情緒來了,先停再說: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談邏輯,效果會大不同。

想讓孩子懂得尊重與等待,先讓他在愛裡安心落座。


就算不是第一,他也知道——他永遠在你心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學 × 育兒 × 共讀筆記庫
65會員
77內容數
桃梨媽咪|科學腦 × 媽媽心 🍐🍑 育兒要溫柔,也要有證據。 親子科學 × 雙語共讀 × 情緒教養 每週更新哦✍️
2025/08/26
兩歲的阿桃,在泳池邊氣呼呼喊出「我不喜歡!」這一刻,不只是可愛,而是情緒教育的成果! 從勇敢表達、打水宣洩,到誤打桌子爆哭,孩子在日常中練習界線與感受 我沒責備,只陪她一起學會:情緒可以說、行為有界線 這篇記錄,一起來看看怎麼把日常變成最自然的教養課!
Thumbnail
2025/08/26
兩歲的阿桃,在泳池邊氣呼呼喊出「我不喜歡!」這一刻,不只是可愛,而是情緒教育的成果! 從勇敢表達、打水宣洩,到誤打桌子爆哭,孩子在日常中練習界線與感受 我沒責備,只陪她一起學會:情緒可以說、行為有界線 這篇記錄,一起來看看怎麼把日常變成最自然的教養課!
Thumbnail
2025/08/18
——不是說「你好棒」,而是教他們自己變棒|桃梨媽咪的實證育兒現場 「你好棒!」真的能幫孩子成長嗎?其實,過度讚美容易養成只想取悅大人的孩子。想讓孩子從努力中找到成就感、培養內在動機嗎?桃梨媽咪教你把讚美換成鼓勵,簡單 3 招,讓孩子更獨立、勇於挑戰自己!
Thumbnail
2025/08/18
——不是說「你好棒」,而是教他們自己變棒|桃梨媽咪的實證育兒現場 「你好棒!」真的能幫孩子成長嗎?其實,過度讚美容易養成只想取悅大人的孩子。想讓孩子從努力中找到成就感、培養內在動機嗎?桃梨媽咪教你把讚美換成鼓勵,簡單 3 招,讓孩子更獨立、勇於挑戰自己!
Thumbnail
2025/08/12
孩子三四歲語氣粗暴、像屁孩?其實這是語言能力「晚熟」的必經階段!從只會背誦禮貌詞,到懂得換語氣、看場合,需要到七歲才開始真正掌握說話的分寸。別急著責怪孩子,而是了解他們的大腦與情緒發展,給予耐心引導,才能幫助他們學會真正的禮貌。點進來,看懂孩子語言發展背後的秘密,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教養更輕鬆!
Thumbnail
2025/08/12
孩子三四歲語氣粗暴、像屁孩?其實這是語言能力「晚熟」的必經階段!從只會背誦禮貌詞,到懂得換語氣、看場合,需要到七歲才開始真正掌握說話的分寸。別急著責怪孩子,而是了解他們的大腦與情緒發展,給予耐心引導,才能幫助他們學會真正的禮貌。點進來,看懂孩子語言發展背後的秘密,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教養更輕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邊吃晚餐邊說: 🧒🏻「媽媽我頭腦在想邊玩遊戲耶!」 🧒🏻「頭腦在這嗎?」指著頭 🌱「對喔~」 她指著頭🧒🏻:「我都用頭腦想事情。」 我指著胸口🌱:「妳怎麼知道妳是用頭腦想事情,而不是用心想事情呢?妳有時候會說我心裡想什麼事~我心裡想...」   🧒🏻「我比較喜歡
Thumbnail
孩子邊吃晚餐邊說: 🧒🏻「媽媽我頭腦在想邊玩遊戲耶!」 🧒🏻「頭腦在這嗎?」指著頭 🌱「對喔~」 她指著頭🧒🏻:「我都用頭腦想事情。」 我指著胸口🌱:「妳怎麼知道妳是用頭腦想事情,而不是用心想事情呢?妳有時候會說我心裡想什麼事~我心裡想...」   🧒🏻「我比較喜歡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媽媽和孩子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有趣的互動,並思考到關心他人時使用恰當的詞句的重要性。文章通過講述一個小故事來表達對互動和溝通的思考。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媽媽和孩子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有趣的互動,並思考到關心他人時使用恰當的詞句的重要性。文章通過講述一個小故事來表達對互動和溝通的思考。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