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喝豆漿?那不是重點——
孩子要的,是你心裡的位置
早餐時間,一場平凡的豆漿爭奪戰,差點引爆全家情緒的連鎖反應
平常是這樣的:
姊姊梨仔吃飯速度快,總是第一個喝到豆漿;
妹妹阿桃比較慢,常常是第二個。
但那天一切不一樣。
兩個孩子吃完早餐後先跑去玩,爸爸這時才從冰箱拿出豆漿
因為阿桃離他比較近,他就順手先叫了阿桃來喝
結果,爆炸了的不是阿桃,而是——梨仔。
「你沒有先叫我喝豆漿……我會難過啊。」
梨花帶淚地看著爸爸,語氣裡滿是委屈與不安
爸爸有點火:「你又不是沒喝到!只是你剛才不在旁邊!」
眼看兩人情緒升高,我趕緊介入,請梨仔先不要說話。
我知道,這不是在吵「誰先喝豆漿」。
是梨仔在問:「我是不是你心裡的第一個?」
✦ 在孩子心中,「誰先」是愛的排序
對我們大人來說,離得近就先喝,有什麼好計較的?
但對孩子來說,那是一種潛意識裡的情感秩序感:
「你是不是比較喜歡她?」
「你為什麼沒先想到我?」 「我是不是比較不重要?」
這些話孩子說不出口,就變成了哭、賭氣、情緒反應。
而大人如果在當下用憤怒回應,只會加深孩子「我果然不是被理解的那個」的信念。
✦ 一場情緒風暴,也是一堂公平教育課
我蹲下來,對梨仔說:
「不論誰先喝,重要的是你們都喝到了。
如果每次都是阿桃先,你也會覺得不公平,對吧? 就像上課時如果老師每次都只叫一個人回答問題,其他同學也會覺得被忽略呀。」
「爸爸愛你,也愛阿桃。誰先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一直把你們放在心上。」

我還陪她一起回憶爸爸出差時買的禮物:
「Elsa是買給你的,Moana是給阿桃的,小熊軟糖是你們一起吃的
這些都是爸爸在心裡裝著你們的證明啊~」
那一刻,梨仔的情緒慢慢平復。
她開始明白,有時公平,不是我每次都排第一,而是——我們都有被在乎。
✦ 爸爸也需要被理解
其實爸爸也不是不愛孩子,他只是比較習慣用邏輯處理事情:
「誰在旁邊就先給誰喝,有什麼好哭的?」
但孩子不是在搶一口豆漿,是在搶一份心裡的排序。
他們用情緒,試圖表達:「你還在不在意我?」
而我們大人能不能在混亂裡看到真正的需求?
能不能在怒氣裡練習轉彎,回應那句沒說出口的:「你還愛我嗎?」
✦ 手足情感排序背後的科學觀點
這場豆漿之戰,不只是手足爭寵,也是情緒與認知發展的縮影。
從科學角度來看,有三個重要觀點:
1. 前額葉尚未成熟:孩子難以情緒自控
小孩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完全發展,這區域負責抑制衝動與情緒調節
所以當他們感受到「不公平」,就會用哭鬧來表達,而不是理性溝通
這不是故意,是生理發展本來就還沒到位
2. 依附理論:孩子爭的是安全感
根據依附理論,孩子會敏銳觀察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順位」
當「總是她先」變成一種慣性,這時只要一次順序改變,就可能觸發不安情緒
孩子就會懷疑:「我是不是比較不被重視?」
3. 手足競爭是自然現象,需正向引導
手足間爭先、爭寵,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一部分。
適當的輪流制度、公平分配的練習,有助孩子學會等待、尊重與合作,
也是情緒智力(EQ)培養的核心練習
✦ 桃梨媽咪說
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每一次都排在第一;
他們需要的,是在被落下時,你還記得他。
我們不是在爭奪豆漿的順序,而是在建立孩子內心的安全排序。
家庭的愛,不是永遠把你排在第一,
而是即使你一時不是第一, 我們的手還牽著你,心沒有放開你。
📌 給爸媽的小提醒
- 輪流制度,具體說明:下次豆漿出現時,可以事先說:「今天換誰先喝」,讓孩子有預期。
- 用具體行動證明愛:不只是講道理,也陪孩子回憶爸媽曾經的「愛的證明」,增加安全感。
- 情緒來了,先停再說: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談邏輯,效果會大不同。
—
想讓孩子懂得尊重與等待,先讓他在愛裡安心落座。
就算不是第一,他也知道——他永遠在你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