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次有時間坐在電腦前好好打字,隔了好長一段時間。回顧了一下從 6 月中起一個月,我都在進行 CMO 的日更挑戰,重心也都轉往 Threads 上經營。過去兩個月我的 Threads 新增追蹤者超過 1000 人,目前繼續堅持一天發一篇文。加上休息看漫畫、各種下班聚會、旅行準備、圓夢計畫行政等...將近 2 個月沒發方格子長文了。說真的,在社群平台發文多少還是要迎合別人,思考什麼樣的內容與主題其他人會感興趣。而方格子目前還是更接近我自己 murmur 的空間,讓我能反芻一下近期大事件:提離職。

離職就像分手:需要勇氣開口
提離職就跟提分手一樣,總是一件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大事。雖然我離職的原因堪稱正當之極——要到波蘭做烏克蘭婦女的公益計畫,既不是對公司心懷不滿,也不是被其他公司挖角。但要說出口「我要離開公司了」,還是會心虛。
尤其我們公司的文化很強烈,老闆一向希望同事能全心投入。過去甚至有人「當天提、下午走人」。這讓我更掙扎要怎麼挑時機,最後還是依照勞基法,一個月前提出。
面談現場:模糊,讓氣氛卡住
在面談時,話題很快就轉到「是否要留職停薪」。一開始我還想保留彈性,不把話說死。結果,這樣的模糊訊號在老闆眼裡,卻變成立場不清,臉色明顯不太好看。
那一瞬間,我學到:職場溝通,模糊會讓對方焦慮。
這讓我瞬間下定決心:「當然好!留職停薪!」
而更讚的是,老闆甚至還端出牛肉:如過這一年有成長,回來通過考核,還可以再升職加薪。瞬間又給了我不少動力,果然薑是老的辣,老闆就是老闆,一眼就看懂我猶豫不決的原因就是吸引力不夠吧!
老闆的回饋:三個提醒
除了加碼,他還分享了幾個對我有啟發的建議:
- 更積極爭取機會 —— 不只是公司內部,包含海外的舞台。
- 承擔更多責任,擴大成果 —— 不僅做份內事,還要影響更大範圍。
- 從主觀走向客觀 —— 用數據、實驗去驗證,而不是只憑直覺。
雖然我心裡偷想「其實目前的狀態我很滿意也很舒服呢」,但仍然被這份肯定與期待打動,有點雀躍,也有點難為情。
我帶走的三個啟示
總之這次的離職面談相當順利,老闆對我評價不差,也給了我專案結束後的退路。小小紀錄這次討論的 take away:
- 先明確,再談彈性
給對方一個明確的答案,後續空間才好談。模糊,往往只會讓溝通卡住。 - 理解立場差異,卻保有自己
老闆強調「選人比選事更重要」,我則認為「選事才有樂趣」。沒有誰錯,只是角度不同。理解對方的價值觀,同時不迷失自己的。 - 漂亮退場,就是最好的人脈
不論未來是否回來,現在努力做好、留下正面印象,就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結語
順利提了離職、甚至談到留職停薪,又一件重要的事按著我的預期發生,我心裡感動也感謝。我在 A 公司的一年半學到很多,不管 9 個月後未來是否有變化,我都非常感謝這段時間的學習、同事的相互鼓勵、老闆的鞭策。
順利把一件事收尾,我距離波蘭之行,又跨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