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 徐振輔 這集,我個人非常喜歡和感動。有時候在錄音室會誕生這樣的時刻,被來賓說的內容吸引,產生共振,忘了自己身為主持人的角色。就像心流。這一集對我來說就是這樣。
我是因為《馴羊記》喜歡上這位年輕作家,但直至現在才有機會親訪。(他為北美館奧拉佛.艾里亞森的展創作了一篇短篇小說〈#鳥如何學會語言〉,收錄在這次展覽專刊《我們的島嶼之海》中)
我們的話題從此篇小說展開,談到印尼賞鳥人文化,以及該如何看待。後半段我問他關於自然觀察者和寫作者兩種身份的不同,接續的話題,就是使我在錄音間感到電流通過的瞬間。生態攝影對我來說是非常純粹的娛樂活動,當我跑去印尼的小島拍到天堂鳥時,我覺得身心愉悅,自我滿足。但是,寫作是一個需要跟別人溝通的事情,需要更多的思考,它的意義不會在寫的那刻就完成。
錄音後隔幾天,他就要啟程去印尼一座小島久待,那裡有好幾種特有種的瀕危鳥類,但因為這座島已被加拿大一間金礦公司買下,全島近半的面積都會用來開採礦業。在我們可見的未來,這些物種都會從世界上永遠消失。
你可以說是一種哀悼或一種告別,或者是一種對於即將逝去的東西的紀念。如果是作為一個自然觀察者或生態攝影者,我去那邊可能什麼都拍不到,那就只有失落而已。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在這樣一個故事基礎之上,即使失落,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也是最令我感動的部分(我沒有想過這樣看事情),當我問他,是否經常要回應這類質問:一種文化或是遙遠物種的消失,與我們有何干係?他這麼回答——
我們當然可以談很務實的層面,比如說基於人類的經濟利益來說,物種多樣性有其價值。⋯⋯但我不喜歡談這些,不是我覺得它不重要,我覺得寫作者可以做到更多。很多時候,保育其實是基於情感的理由。台灣有那麼樣的一群人在觀看水鳥跟水鳥相處的過程中,得到非常重要的感動,他得到了對他的生活很重要的意義。這件事一點也不少見。當我們走在路上,你注意到你身邊有很多樹、注意到你家門口的白頭翁⋯⋯我們就會發現,失去生物多樣性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可能是一種孤獨的生活。
我身邊喜歡鳥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不一定會走出去看這些鳥活生生的樣子,這兩者的關鍵差別就是,你覺得這世界對你而言,到底可以延伸到哪裡。⋯⋯如果你曾經走到某座湖邊去看每年遷徒的水鳥,你就會意識到那塊土地在地圖之外,它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你可能會注意到,比如說這些水鳥是所謂東亞遷徙線上的水鳥,你會知道牠可能是從西伯利亞來,牠可能會再到爪哇之類的地方,那你對於空間的理解就會延伸得更廣。當你在觀看世界地圖,或是在當你在理解台灣以外的地方的時候,它都會對你提出了一種意義。
一種孤獨的生活。我那天一直在咀嚼這個回答。心裡有很多喟歎。
還有,我們的世界可以延伸到哪裡⋯⋯
振輔已在印尼一陣子了,想要開始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可以追蹤他的臉書。
==========================
*以下圖片及文字來源:徐振輔
在薩亨達魯曼山的森林裡,有好幾次,嚮導 Niu 會帶我們長途跋涉數個小時,到某棵樹下長時間等待。我不禁感到困惑:為什麼是這棵樹?為什麼你肯定牠們會來?
但鳥總是會出現。
我本以為,賞鳥是一段探索的過程,人在森林中徘徊,試圖跟物種的生活軌跡交會。但對 Niu 來說,似乎鳥就在那裡,只要找到正確的路徑,就一定能夠抵達。
/桑吉赫紫丁香翡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