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與逝者並存的介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讀者們是否想過,在可見的未來,網路上的逝者就會超過生者?這不只是資訊的問題,我們在網路上的足跡,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書的一開頭就非常吸引我——

書寫與建造房屋、墳墓有異曲同工之妙,共同點多到或許甚至可以把書寫文字視為房屋的延續或延伸。⋯⋯如果把房屋和土丘視為地景上的銘記,那麼文字字母便是紙張、泥板與電腦螢幕等袖珍地景上的墳墓。或者反過來說:所謂墳墓,就是人類在土壤上書寫的某種字母。對許多語言而言,與書寫或刻印有關的文字(例如英文engraving、法文engraver、原始斯拉夫語*greti等)其實都與「墳墓」(grave)共享同一個字源,即原始印歐語中的「*ghrebh-」。也就是說,每書寫一個字母,形同在紙上挖掘一座墳墓。
⋯⋯古埃及人甚至會在省墓時用書信供奉死者。死者顯然無法聽見生者的口語訊息,但文字一經書寫到莎草紙上,似乎就被視為能夠超越分隔兩界的界線。正如芬蘭哲學家魯因所說:「書本或可類比成墳墓,書中文字讓屬於死者世界的居民出場。」就像墳墓,書寫文字是某種容器,讓死者居住其中永遠不變,也因此獲得有別於生者的人工聲音。文字和墳墓都是時間的容器,都是現在與過去交會的物質介面。

在過去,雖然逝者可以藉由墳墓標示其曾經存在,藉由文字語言等與生者對話,但它們都有邊界,「不管是在墳墓、書籍、唱片還是相簿中,死者總是在某些東西裡面,那是與外界隔離的封閉空間。書籍和相簿的封面不只提供免於汙損的保護,還標記出過去在何處結束,現在從何處展開。」然而現在,在網路上,已無此界限。

本書探討的議題非常深刻,在閱讀之前,我未曾想過這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值得所有人正視。未曾想過,我們在網路上揭露的資訊,不論多麼微小——何時去哪裡用餐、和誰去——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並不像衣物,是外在於我們,而是屬於我們內在。於此同時,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我們的足跡、言談、行動,或多或少與他人交織,因此,我們的隱私(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實際上也會揭露他人的隱私。那麼,我們如何處理逝者的資訊,或是我們自己離世後,網路關於我們的點點滴滴會被如何使用,就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而不僅僅是我們個人在不在乎而已。

數位遺物是我們的集體過去。
不難發現,這些資料要積聚才會產生價值,這也是為何臉書、推特、YouTube等檔案庫對未來世代而言或許會變成相當重要的資源。這些檔案庫擴大了推測範圍,不僅能推測整體使用人口,還能推測使用者在不同時期對各種社會活動的反應。比起只是讓人可以研究祖先的個人生平,數位版死者百科全書可以讓整個世代研究自己祖先的社會。如果今天我們可以研究193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溝通社會模式,或者追蹤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宗教改革的情緒變化,那會是什麽景象?我們想必可以獲得寶貴的歷史教訓。這正是為什麽我們留下來的數位資料不只是個別使用者歷史資料的集合而已。這些數位資料就是我們的集體歷史,是人類數位遺產的一部分。

問題是,網路上幾乎所有訊息都掌握在幾個科技巨頭手裡,而對資本主義的企業來說,獲利是最重要考量。獲利必須仰賴生者互動,舉例來說,數位追思能滿足生者需求,對企業來說就有利可圖,但它帶來的副作用,可能是生者更放不下逝者,讓悲傷永無止盡。儘管世界上並不存在正確的哀悼方式,「一旦利用數位遺物來產生流量,形同鼓勵人們按照最能獲利的方式來形塑對於死者的記憶,而不是去思考何謂理想的生死關係。

因此,人類全體的數位遺產能如何使用,不應該只以「是否有利可圖」決定。作者以《黑鏡.馬上回來》的場景為例:用亞許的數位遺物創造的那臺機器人,不只是亞許人格的隨便一種版本,而是瑪莎最可能願意繼續付費或互動的版本。比起愛、真實與科學價值,那臺機器人只是設計來追求最大化的顧客滿意度。它不只是亞許的遺骸,也是商品。

你過去所參與的政治鬥爭或公民不服從等經歷,也可能會被系統給隱藏起來。不是因為臉書或Apple很邪惡⋯⋯而是因為這就是他們的商業利益,而且他們完全有能力做到。就算祖克柏和馬斯克是人類多元價值的完美捍衛者(並不是),任何基於少數幾家公司善意而運作的系統都存在極大的風險。

數位遺產不能全留,那會耗盡地球資源(現在已傷痕累累),也不能全由極權管理。究竟該怎麼做,作者在最後一章,從各種角度提出看法。總之,它必得仰賴全體人類(身為科技使用者、消費者的我們)共同的智慧。

歐威爾早在七十年前就巳在《1984》一書中敏鋭觀察到,那些控制我們能否存取過往的人,也控制我們如何看待現在與未來。

《雲端亡魂》遠超過我預期地好看。推薦給目前還能為自己、也為我們關心的逝者發言的每一個人。

*《雲端亡魂》,卡爾.歐曼著,傅文心譯,衛城出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自由人進行式
9.6K會員
107內容數
出版《成為自由人》之後,我仍持續體會何謂自由、自由應如何實踐。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看法,我的人生觀,我從閱讀、旅行、工作等層面學到的東西,以及與世界相處和打交道的方式。
自由人進行式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溝通,不是對著別人的臉,而是對著自己的心。」 看到這書封,大概有很多讀者會直接略過,我一般來說也是這樣(把大大的作者照放在書封上的書,很少會引起我的興趣)。但若你這樣想,就可惜了,因為這真是一本好書。
Thumbnail
2025/08/10
「溝通,不是對著別人的臉,而是對著自己的心。」 看到這書封,大概有很多讀者會直接略過,我一般來說也是這樣(把大大的作者照放在書封上的書,很少會引起我的興趣)。但若你這樣想,就可惜了,因為這真是一本好書。
Thumbnail
2025/07/30
每個人都渴望愛。人們大量觀看描繪快樂的、或者悲傷的愛情故事電影,傾聽頌揚愛情的流行歌曲,然而這樣渴望愛的現代人,卻沒有一個人想到愛是需要學習的。
Thumbnail
2025/07/30
每個人都渴望愛。人們大量觀看描繪快樂的、或者悲傷的愛情故事電影,傾聽頌揚愛情的流行歌曲,然而這樣渴望愛的現代人,卻沒有一個人想到愛是需要學習的。
Thumbnail
2025/07/30
怎麼能夠把閱讀談得這麼迷人?閱讀的好處我也能列舉無數種切角,但是,這本書的深度及廣度,我自歎不如。作者的知識涵養全都融入他看待閱讀的眼光中,因此,讀《閱讀的方法》,既有一種不斷產生共鳴的興奮之情,也彷彿經歷了一趟學習之旅。而且完全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熱愛閱讀的人。
Thumbnail
2025/07/30
怎麼能夠把閱讀談得這麼迷人?閱讀的好處我也能列舉無數種切角,但是,這本書的深度及廣度,我自歎不如。作者的知識涵養全都融入他看待閱讀的眼光中,因此,讀《閱讀的方法》,既有一種不斷產生共鳴的興奮之情,也彷彿經歷了一趟學習之旅。而且完全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熱愛閱讀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亂世是帶來機會的時代。很多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結構會因為時代流動而遭到摧毀、震撼;尤其長久以來受到風雨摧殘而腐蝕朽敗的固有之物,更是容易成為首批犧牲者。 然而,崩毀不代表就會成為廢墟、遺留過去;它反而會催生出更多機會,讓早已做好準備的人順勢而上。
Thumbnail
亂世是帶來機會的時代。很多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結構會因為時代流動而遭到摧毀、震撼;尤其長久以來受到風雨摧殘而腐蝕朽敗的固有之物,更是容易成為首批犧牲者。 然而,崩毀不代表就會成為廢墟、遺留過去;它反而會催生出更多機會,讓早已做好準備的人順勢而上。
Thumbnail
(續前篇) 📍現代社會及社群媒體 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崛起下,人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管道去意識到其他人的生活,難免起了比較之心,滿足證明自己比別人過得更好的慾望。 另外,由於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如宇宙爆炸般的海量資訊向我們席捲而來,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販賣著焦慮與自我不足的恐懼,導致現代社會瀰漫
Thumbnail
(續前篇) 📍現代社會及社群媒體 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崛起下,人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管道去意識到其他人的生活,難免起了比較之心,滿足證明自己比別人過得更好的慾望。 另外,由於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如宇宙爆炸般的海量資訊向我們席捲而來,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販賣著焦慮與自我不足的恐懼,導致現代社會瀰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