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高談闊論「在 AI 時代,買 SEO 已經沒用了」,當現在這個話題正被炒得沸沸揚揚。可問題是,再理解~如果未來 SEO 真的失效了,這個議題前,我們也可以先回頭看看過去這十幾年,我們花在數位廣告上的那些鉅額預算,在那些令人眼花的圖表與報告之外,帶來過實質的價值嗎?
在數位廣告的世界裡,每一個點擊都被當成寶。但有時候,這些「寶」也許有時候也是個小黑坑。(就是坑你這位爹...)

某飯店集團發現,許多房客在預定住宿日的前幾天,都會習慣性的再次回到官網查詢當初訂房的細節。不過尷尬的是,沒有用戶會把官網記下來的,用戶們大多都是透過搜尋網站打入關鍵字後,再重新連接到官網,這時候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通常有部分用戶是透過付費搜尋廣告的連接回來官網的。換句話說,這些已經付過錢、早就訂好房的顧客,卻經由搜尋廣告回到飯店官網時,這下真的糗大了!!!
各位猜一猜飯店最終經過研究與統計後發現這些無效點擊的費用有多少呢??
感謝乾爹們~竟然有足足高達14 萬美元 的廣告費用啊!!!
但你說這能怪行銷公司嗎?當然不行啊
還好這家飯店有高人指點來洞察這些數據背後的隱藏訊息,於是,飯店靈機一動:
「既然大家只是要確認資訊,那我們不如貼心的在住宿日的前 72 小時,主動寄送提醒信好了!」信裡不僅有飯店地點、交通方式、電話號碼、甚至還有周邊的旅遊景點推薦。聽起來超棒對吧?
這所謂人生總有預料不到的事情~有如陰陽太極,有得必有失~~
(我每次寫文章都很容易進入自我檢討模式~請見諒....)
結果,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信件寄出後卻反而讓飯店的虧損提高了!!!
原來這封貼心的提醒信,意外喚醒了一群健忘的商務旅客。
他們突然想起: 「啊!我以為這間房不是早就取消了嗎? 啊!我原來還有訂房?」 於是,這波貼心的提醒,卻也造成小小一波退房、退款小浪迎風而來。反而讓飯店持續虧損...
最後,飯店省下了一次點擊 0.05 美元 的廣告費,也許賠上了一間房間 200 美元 的收入。
當然,故事沒有就此結束。飯店最後學會了:不是每個人都要提醒。於是他們開始用數據去預測誰可能真的會取消訂房,再把這群人排除在提醒名單之外。結果,才真正達到「省錢又不賠錢」的效果。
這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残酷な天使):
數據不是萬靈丹,必須對症下藥。盲目操作也許只會放大錯誤。你必須先傾聽,再學習,再行動。否則,你不只會白白浪費廣告費,還會把自己的生意親手玩壞。
另一個案例更精彩。
某家女鞋品牌發現有顧客在網站上拜訪了足足有 261 次,直到第 262 次才終於買了一雙 450 美元的鞋子。這群人只占 2%~3% 的客戶,但卻吃掉了高達 10% 的廣告預算。
換句話說,公司辛辛苦苦買流量,也許最後只是養出「最拖時間、最花錢」的少數族群。
但這件事情背後另外一件有趣是網路數據不知道的,就是原來這位顧客原來那一陣子總共到訪實體店面共有11次之多,在實體與虛擬數據比對之後我們才發現這位客戶的習慣原來是有習慣定期上官網看有沒有新款上市,如果有的話反而喜歡到店家觀看試穿,總結來說對這位客戶而言,官網就是家裡的廁所差不多~有事沒事就來路過一下。對於這種客戶類型持續投放廣告預算也許~反而是最精準的浪費資源。

結論
數據不是拿來「崇拜」的,而是要「讀懂」的。
我們必須懂得學會智波一族的血輪眼~擁有洞察一切的眼力!!
- 聚焦收集的項目:不要什麼都抓,否則雜訊會淹沒真正的訊號。大家之前嘴上常提的大數據,就是最大的問題,沒有人分析數據你得到的大數據~真的就是大而無用。
- 長期觀察趨勢:單點數據往往會誤導,時間才會說真話。長期的收集與長期的觀察才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用戶的購物心理模型,如果只是單點分析永遠只能看出~用戶今天愛你,也許明天就不愛妳的渣男行徑!!
- 讓團隊參與解讀:數據只是原料,真正的洞察要靠人來推理。請真實有接觸到客戶的人員也有機會發表他們在線上觀察用戶的行為,唯有線上線下共同解讀數據才有可能達到多元的答案。
在行銷的世界,廣告平台賺的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而我們這些乾爹~留下的,有時候往往只是一堆看不懂的圖表和更大的行銷預算黑洞。
你說有沒有用~一定有用~但錢倒底花的值不值得呢?
當你公司在賺錢的時候的確不會想太多只會聚焦在持續賣~賣~賣~賺~賺~賺,但當你的對手持續增加時,如果要持續掌握住業績持續成長的機會,我想我們都必須都開始學會看懂數據背後的用戶故事。
其實類似的案例故事還有很多~~例如
- eBay 的品牌關鍵字廣告:自家研究發現,花錢買「eBay」這種關鍵字廣告幾乎沒效,因為用戶本來就會自己打進來。廣告投放看似漂亮,其實是花錢買回自己的流量。
- 電子郵件自動化失控:有公司每天狂發提醒信,最後讓用戶煩到直接退訂,從「可能客戶」瞬間變成「永不回頭」。
- 太早的購物車重定向:用戶剛離開購物車,馬上跳出廣告「快回來買!」結果讓人更反感。研究顯示,延遲幾天提醒反而效果更好。
- 行銷過度頻繁:消費者在 Reddit 上抱怨:「剛買完東西,就天天收到 2–3 封行銷信。我乾脆退訂所有郵件。」品牌好感度,直接歸零。
最後推薦高手如何讀懂數據背後的真相
公司需要的不是更多數據,而是能夠解讀數據的能力。與其盯著短期點擊率、轉換率,不如長期追蹤並判斷:
- 哪些顧客會持續帶來收益?
- 哪些顧客只會浪費資源?
- 什麼樣的訊息會讓客戶「留下」而不是「流失」?
這就引出了關鍵:顧客終身價值模型(CLV,Customer Lifetime Value)。它不只幫你看眼前的轉換,而是預測每段顧客關係的「長期價值」,讓行銷資源用在刀口上,避免一次又一次的「數據幻覺」。

本文章內容其實是讀後心得,我自己覺得很受用所以不得不寫成文章推薦給各位
書名《用數據讓客人買不停》本文的案例均出自於本書,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買來閱讀。
今天的小心得文章就到這裡,期待我們都在持續成長變強的路上相遇。
要小心別變成別人的乾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