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正潮的風氣下許多世界的大小企業與紛紛高喊:「我們要導入 AI,讓工作效率更好!」畢竟大公司沒導入就怕被說落伍影響股價,小公司沒導入就怕被人說效率不夠,聽起來AI對企業是個魔咒看似充滿未來感與期待,但在這假議題下,又有多少人走偏走歪呢???不過我們今天不聊這個,我們來聊聊企業不敢用AI做的三件事。
這三件事情其實很單純,也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就是AI與亞洲企業的加班文化...
下面就是我這陣子觀看各種網路與新聞後~總結一個我推理的的世界觀。
先說好~我只是推理,用不著來炎上我的幻想世界~~
如果 AI 能夠精準計算出一個專案真正需要多少人力與時間,像是客觀地判斷 A 專案需要 4 位同仁、6 週的工期 才算合理,那企業高層還能用那套老掉牙的話術,「大家一起拼一下」或「共體時艱」,把 4 人 6 週的任務,用溫柔熱血地勸導~硬擠成 2 人 4 週的共體時艱成長之旅嗎?
看到這裡,應該已經有不少人內心吶喊:「拜託快點導入 AI!讓它來保護我!」畢竟只要數據公開透明,AI 幫你把話說清楚、算得明白,老闆再想胡亂壓縮人力和工期,也得先過得了數據那一關吧。
第二,不敢讓 AI 追蹤所有員工的出缺勤、工時、加班數據。
因為當 AI 客觀且冷靜地精準列出每位員工每週實際工作時數,還能偵測出員工是否待在公司、誰每週超過 8 小時以上都還留在辦公室,甚至誰週末也默默來加班,恐怕連人資部門都會臉紅。
更可怕的是,如果導入系統後,AI 會自動把加班時數換算成應發的加班費或補休時數,還立刻提醒主管要遵守勞基法,我想企業肯定會當場傻眼貓咪,只能無奈地喵喵叫了。
第三,不敢讓 AI 量化企業內的「過勞指數」。
試想一下,哪天 AI 用大數據客觀地告訴你:有 35% 的員工已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危險勞動」級別,還每個月自動更新趨勢圖給你看。這時候企業主管與員工一起看著過勞圖表後~大家還會熱血的說~我們一起努力撐過這一關嗎?
反觀更刺激的是,假如未來 AI 系統還能直接串接勞工局,啟動自動開罰模式,罰單瞬間寄到公司信箱裡,連檢舉流程都全自動化。想像一下,國家稅收和罰款收入可能瞬間飆高,但企業應該會氣到內傷,只能含淚邊開啟自動AI繳款模式。
亞洲許多企業的經典 AI 導入矛盾:口口聲聲說「AI會讓員工效率更好」 但對於會挑戰加班文化、破壞階層優勢的 AI 應用,反而像見到鬼一樣躲得遠遠的。
說到底,亞洲加班的文化幾乎已經是一種 勝者為王的生態系。你在新聞上也常看到:
- 日本被戲稱「過勞死大國」,平均工時世界前段班
- 台灣曾有工程師連續工作 22 天後心肌梗塞送醫
- 南韓企業為了扭轉過勞,政府還必須立法強迫下班熄燈
這些新聞屢屢被報導,但可惜的是真正想要用科技解決加班問題的人,看來只有員工沒有雇主?畢竟這是人人都知道但卻不能說的秘密?

AI 再聰明,遇上亞洲企業這一道「加班文化護城河」,也只能說太嫩,還摸不透人性的需求。但有趣的是,企業最害怕 AI 看見的真相,往往就是最棒的創新商機起點。
畢竟,亞洲企業最不想讓 AI 碰觸的底線就是:別動我的加班文化!
所以最終,企業如何~讓 AI 幫他們誠實面對員工的加班真相?這可是一道無解的大哉問。
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吧。
不過我也相信,第一個能把 AI 與真實加班文化搓揉得合情>合理>合法的AI模型,絕對會成為企業與員工雙贏的超強獲利引擎。
最終的最終,凡事都是一體兩面。
當這些 AI 模型越是客觀、越是科學,就越能揪出企業裡那些隱藏於深處的害群之馬。
當然,如果你剛好就是那匹害群之馬,恐怕就會最排斥 AI 介入管理吧。
萬物都有利有弊,關鍵還是看業主願不願意與 AI 共存、善用它的力量。對吧?
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未來,
歡迎一起來找聊天或是留言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