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篇文章,我們討論了此次823公投的緣起與公投對現階段台灣所推行的非核家園政策的影響。 接下來要繼續討論現階段台灣所面對到的能源轉型問題
此次公投的起因之一為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擔憂目前台灣綠能政策所提供的電力可能無法支應現在台灣日漸增長的半導體、積體電路產業,以及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而且在兩岸情勢逐漸緊張的情況下,在共軍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的情況下。現階段被視作最大電力供應來源的天然氣儲量可能在10天內耗盡,著實令人感到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或許也必須思考台灣的能源未來究竟應該如何前行。本篇文章將從台灣的能源結構,以及其在地緣政治下潛在的國安風險,以及火力發電對於環境的影響、再生能源的成長與瓶頸幾個方向繼續探討此次公投對台灣的未來究竟有什麼影響。台灣能源現況與挑戰:脆弱的供電基石
能源結構高度依賴進口:地緣政治下的國安風險
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體,能源自給率極低,超過96%的能源必須仰賴進口。其中火力發電在2025年5月仍撐起高達76%的用電需求,再生能原則佔19%。在火力發電中,燃氣發電又佔據了66%的比例,對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極高。
這種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結構,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下,被視為台灣韌性最弱的一環。美國華府智庫的兵推模擬報告便曾指出,若共軍隊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儲量可能在10天內耗盡。與便曾指出,若共軍隊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儲量可能在10天內耗盡。與之形成曾指出,若共軍隊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儲量可能在10天內耗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儲量可能在10天內耗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核能發電所需的核燃料安全存量可達18至36個月。這類分析揭示了台灣能源政策中一個潛在的矛盾:追求環境永續的「非核」,卻可能導致國家在軍事與地緣政治威脅下的能源脆弱性顯著增加。擁核方正式抓住了這一核心矛盾,將核電描繪為強化國家能源韌性、確保國防與民生基本需求(如軍事指揮、醫院等)的關鍵選項。
火力發電佔比過高:碳排與空污的雙重困境
儘管天然氣發電相較於燃煤發電更為清潔,但台灣的發電結構在2024仍由化石燃料主導,然煤與燃氣發電佔比合計超過80%。這種結構導致了嚴重的環境與健康問題。燃煤發電被普遍認為是空氣污染(特別是細懸浮微粒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甚至有學者將祈雨台灣居高不下的肺癌發生率相連結。
此外在追求2050年淨零碳排的全球趨勢下,持續依賴化石燃料也將使台灣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雖然政府已經規劃在2034年以前逐步汰換燃煤機組為燃氣機組,並設定了2025燃煤佔比降至25%的目標,但這一進程並非一帆風順。
再生能源的成長與瓶頸
台灣政府將再生能源的發展視為能源轉型的核心。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持續增長,截至2025年5月已累計達21,588MW,發電量佔比在2024年首度突破10%,達到11.6%。其中,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視主要的成長引擎,發電量佔比在2025年5月分別增加至45.1%與31.0%。
然而,再生能源的發展也面臨著顯著瓶頸。其最主要的挑戰在於「間歇性」。太陽光電在夜間無法發電,而風力發電則受天候影響,這對電網的穩定性構成巨大挑戰,特別是在夜晚的用電尖峰時段。這也導致一個政策目標的調整:儘管總統府曾訂定2025年綠電比例達20%的目標,但根據工總等單位的評估,該目標已下修至15.2%。再生能源的固有特性,正是擁核方強調核電作為穩定「基載電力」不可替代性的關鍵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