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跟工作一樣,需要常常的去做選擇。你選擇了好一點的薪資條件,那就可能要犧牲家庭生活。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太較真,可能就沒有好的人緣。酒店的運作取決於人,沒有好的團隊合作,沒有共同的目標,是不可能做起來的。擺在我面前的,就是如果我太堅持一些事情,那可能影響團隊的運作,但如果我放棄一些原則,那可能對項目造成不好的影響。我現在的角色,就是得不停地做各種溝通,盡量讓大家產生共識。這非常的累人,但也是一種磨練自己的方式。
舉個例子,我剛住進酒店的時候,我就發現洗澡的熱水水溫是個問題。我淋浴的時候,需要把熱水開到最大,才能滿足我的需求,這個水溫大概是42度左右。但根據我多年住酒店的經驗,淋浴的水溫應該是要更高一點,會有點燙的感覺,然後透過自己調整一些冷水來中和出這個最佳的溫度。也就是說,這個水溫應該是要在45度左右,讓客人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做調整。
酒店運營團隊給的回覆是「節能」,他們認為可以節省從42度加熱到45度這一段的能耗。他們也不否認會有客人需要45度的熱水,但同時也堅持42度的熱水已經足夠熱了。這裡就出現幾個比較大的問題。首先,五星級酒店連45度熱水都提供不了,是否還是五星級酒店?其次,這樣的運作模式真的能節能嗎?因為水溫不那麼高,所以大家只能開熱水,導致熱水罐裡的熱水需要不斷的加熱,以維持熱水量,這真的能夠更節能嗎?如果這真的能更節能,那其他大型酒店為何不這麼操作呢?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幾個問題,首先國際連鎖酒店在東大的發展太快。那怕是以五星高檔為主軸的酒店,也會有這樣不重視客戶體驗的做法。整個教育訓練在精神上有很多可以再推進的地方。其次,業主方給的壓力,是否也導致了運營方在成本的考量下,放棄了對客戶服務的基本堅持。有些事情是應該用更聰明的方式去操作的。要求運營方節省費用,然後說不能影響客戶體驗?要馬兒跑又不給草吃,難不成是要從員工口袋省出來錢嗎?
我自己的概念是,有些事情是不能說的。像我自己主理酒店期間,我做了很多節省成本跟費用的事情。但我從來不跟員工說要cost down,因為運營團隊要做的更多是提升服務質量,提高客戶體驗與滿意度,然後提升售價與營收,進而得到更多的利潤。成本節約,是管理者需要慎重再慎重去評估的,只要不浪費,就不應該去影響服務品質。
這就是我要一直跟我們春城酒店團隊溝通的事情。甚至,我不希望他們因為疫情放太多的無薪假。業主跟老板的實力擺在這裡,象徵性的共體時艱我覺得就可以了。業主公司的大主管們都沒有放無薪假了,酒店有那麼多基層的員工,領著基本工資,更不應該因為生意去影響他們日常的生活。
我們春城的薛總經理,很「貼心」的為我安排跟各部門總監來場交流之旅。但可惜這一場之旅並沒有包含她自己,我跟每個總監都談的很開心,把業主公司的立場、我們選擇這個品牌的原因,還有我們對於專業的堅持,都說明的很到位。同時也了解他們現在工作上碰到的困難以及未來的挑戰性。我一直覺得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業主公司也有我們自己的問題。面對問題去找方法解決,才能夠讓這個項目繼續往前走。
我一個同業的好朋友跟我說,我們是運營很強的財務人員。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當運營主管能力弱的時候,我們會很難受,因為看不下去,也幫不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