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推繩子的人,還是拉繩子的人?》別再推了!用「拉」的方式,打造連結與共振的關係模式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你是否曾經試圖「推動」某人前進?像是部屬、孩子、學生,甚至是伴侶?
但你會不會覺得,越是用力推,越是容易事與願違?
我想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
每個人就像一條繩子,繩子本身不會自己移動。
當我們試圖「推」動它,只會讓它愈來愈亂;但若我們找到源頭,用「拉」的方式引導,它不僅會自然前進,還能鬆開糾結,成為連結與支撐的力量。
拉的力量不只是來自源頭,更來自「信任」。
當人願意被拉,是因為他相信那個拉的人不會讓他受傷、不會讓他迷失方向。
所以,建立信任、理解個體的需求與背景,是「拉」的前提。
●推與拉的差異:控制 vs. 引導
- 推動:來自外部壓力,常伴隨命令、責備、焦慮。結果可能是混亂、抗拒、表面服從。
- 拉動:來自內在動機,建立在理解、信任與願景之上。結果是自發行動、連結他人、創造價值。
●應用場景:三種關係的轉化
👔 職場領導
推:主管以高壓方式要求部屬達標、服從流程、強制要求完成任務、逼迫加班。
拉:主管與部屬共創目標,理解個人動機,了解員工興趣、匹配適任的任務、提供資源與支援,給予成長空間。
在職場中,主管若能「拉」出部屬的潛力與動機,而不是單純下指令,團隊的凝聚力與創造力會大幅提升,當員工願意自動投入,團隊效率自然就會提升。
🏠 家庭親子
推:父母強迫孩子讀書、選科、改變行為。
拉:父母傾聽孩子的需求、興趣與困惑,陪伴孩子,引導學習、鼓勵探索並建立安全感。
在家庭中,親子關係若建立在理解與引導上,孩子會更願意聆聽與學習,而不是因為害怕而服從。
🎓 教育現場
推:老師要求背誦、考高分、遵守規則。
拉:老師激發好奇心,設計有趣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育現場,老師若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從學生興趣出發、循序引導、提供支持,而不是只要求成績,學習會變得更有生命力,學習變成自發性的延伸行為,成效也會跟著提升。
●應用步驟
那麼實際上的應用,可以遵循哪些方式呢?
Step 1:找出源頭
觀察與傾聽個人的興趣、動機、困難與目標。
思考切入點:這個人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現階段的阻礙在哪裡?
Step 2:妥善拉動
提供適當資源或支持(工具、資訊、指引)。
設定明確但靈活的方向與目標。
適度鼓勵與肯定,讓繩子自然延展,不是被迫伸展。
Step 3:釋放阻力
避免過度監控或指責,給予空間讓個人自主調整。
對繩子打結的部分,用耐心理順,而不是硬拉或強推。
Step 4:形成連結
當每條繩子被妥善拉動,觀察彼此之間的互動與協作。
鼓勵相互支持,讓行動產生連鎖效應。
Step 5:持續調整
定期檢視拉動的力度是否適合,調整策略。
關注個人或團隊的反饋,避免力量過度或方向錯位。
●小小心法
觀察比催促更重要:先了解個人狀態再行動。
小拉動,大回饋:微小的引導即可產生連鎖效應,不必全力推動。
尊重節奏:每條繩子的彈性不同,拉動力度需調整。
正向回饋循環:拉動後的結果反饋回源頭,形成自我驅動。
拉比推更有效,充分理解比僵化指令更有力量。
結語:你願意成為那個「拉動」的人嗎?
想讓人前進,要先找到他心中的動力源;拉對方向,比硬推更能凝聚力量,甚至能創造強力連結與和諧共振。
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快速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拉動者」——那些願意理解、願意傾聽、願意引導的人。
因為真正的改變,不是來自外力的推動,而是來自內在的覺醒。

























